治疗:由于本病诱发因素多,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措施。
1.避免或去除诱发因素 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掌握生活节奏,稳定情绪,不要过度疲劳与紧张。对患者实施必要的
心理治疗或暗示性语言,有时也会收到明显效果。由内分泌因素引起者,应视情况请内分泌科医师协助治疗。
2.药物治疗 应视病情变化,适时选择药物。
(1)鼻减充血剂:以鼻塞为主要症状者可选用,但应用时要注意药物性鼻炎的发生,可采取间断性或交替性给药。三磷
腺苷(ATP)每次40mg,3次/d,对缓解鼻塞有显著疗效。最近有人证实ATP可能为另一种拟交感药。
(2)抗组织胺药:不少非免疫性因素可引起肥大细胞释放
组胺,故抗
组胺药对不少病例仍有较好疗效,对鼻痒和喷嚏症状明显者,可首先选用。
(3)抗胆碱药:适用于以鼻溢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溴化异丙托品(ipratropiumbromide)气雾剂,每鼻孔80µg,4次/d,可有效地控制鼻溢。
(4)
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在细胞内外各水平上发挥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故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些喷嚏症状明显、水样鼻涕较多且鼻黏膜
水肿明显的病例,有显著疗效。
3.外科治疗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①经保守治疗1年以上症状不能控制且有加重趋势;
②鼻内结构解剖畸形明显,影响通气或鼻窦引流;
③不可逆病变组织,如鼻黏膜增生性改变或较大息肉。
(1)解剖畸形的矫正:能加重血管运动性鼻
炎症状的鼻内结构畸形主要是鼻中隔偏曲,重者常与鼻甲接触,甚至抵压之。这样长久形成的刺激不仅可加重局部
炎症反应,而且常常引起
头痛。鼻内孔狭小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剖畸形,主要引起鼻塞。鼻内孔狭小常由鼻外侧软骨下塌引起。由鼻内解剖畸形引起的鼻部症状,有人称之为结构性鼻炎。上述畸形早期矫正可明显减轻症状,甚至可以治愈。
(2)不可逆病变组织的切除:切除副交感神经纤维对鼻腔的支配,以降低其兴奋性。
①岩浅大神经切除法:Ziegelman(1934年)首次倡导用该手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我国樊忠(1987年)以该手术治疗11例血管运动性鼻炎,均有显著近期和远期疗效。但因手术需要开颅实施,一般患者不易接受。
岩浅大神经是单纯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脑桥的泪腺核,进入内耳道后称为中间神经,下行抵面神经的膝状节,从该节发出后进入岩部骨管内向前走行,出面神经管裂孔后,在硬脑膜外行于岩部前面的岩浅大神经沟内,经三叉神经节或下颌神经的下方到破裂孔,与颅内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发出的岩深神经合并,构成耄管神经。据林元问等(1985年)30具成人尸体60侧的研究,岩浅大神经全长(15.38±1.91)mm,近端为骨管段,长(3.64±14)mm;远端为沟段,长(11.73±2.69)mm。全段横径皆较细,(0.42±0.09)mm,有细小血管伴行,动脉多来自硬脑膜中的动脉后支。此神经的沟段深浅不一,有7侧(11.6%)神经干完全隐藏于沟内,沟的两边缘在神经干的浅面形成一条很窄的骨缝,给在沟内切断神经干带来一定困难。
在岩浅大神经的外侧有岩浅小神经,二者基本并行排列,其横径均值为(0.36±0.09)mm,绝大部分走行于骨管内,少数走行于沟内,术中应注意勿错认为岩浅大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与前方的棘孔和后方弓状隆起的距离约1cm,并在一条直线上。面神经管裂孔处有银白色致密结缔组织膜和硬脑膜粘连,为手术重要解剖标志。
手术方式与Spiller-Frazier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相同,可采用颞骨颅中窝进路,手术野较大。患者取半坐位,以便降低颅内压并减少手术中
出血。用
气管内
乙醚麻醉或
普鲁卡因局部强化麻醉。距耳屏前3cm由颧弓之上向颞后纵行切开
皮肤7cm,分开颞肌及骨膜,用乳突牵开器将其左右拉开,用电钻及咬骨钳将颞骨鳞部切除直径4v5cm的圆形窗孔,下方尽量抵达颅底部,由外向内分离颅底硬脑膜,首先见到弓形隆突,再循硬脑膜中动脉找到棘孔。岩浅大神经适位于弓状隆突与棘孔之间,走行方向大致与岩骨长轴平行,距此两标志各约1cm。其后外段进入岩骨内抵膝状神经节;其前内段走行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下入破裂孔。此时用剥离子由弓状隆突稍向前内分离即可见红色的神经纤维。岩浅大神经与硬脑膜之间常有纤维组织粘连,分离操作务必小心,且勿强撕,以免损伤膝状神经节造成面瘫。确定岩浅大神经后,最好在其沟内原位切断或电灼,不宜挑起牵拉,以免发生面瘫。Gardner和Nosik(1951年)主张切去神经2v4mm,以防再生而导致症状复发。若遇特深沟型病例,可用微型电极从沟的裂缝中插入,电灼破坏神经干。注意勿靠近面神经管裂孔,以免损伤面神经。若有渗血可用电灼止血,然后分层缝合切口,术后用抗生素预防
感染。
②耄管神经切断法:耄管神经内含有进入鼻腔的副交感神经纤维。Malcomson(1959年)首次提出经鼻中隔切断耄管神经。此后又有各种术式陆续报道,皆称有良好疗效,但对远期疗效评价不一。该手术可使喷嚏、水样鼻涕得到控制,但对鼻塞较差。术后眼干不适是其常见并发症。
耄管神经含有来自岩浅大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来自岩深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两种神经纤维在破裂孔处会合,向前行于耄管中,称为耄管神经。此神经由后向前穿出耄管达耄腭窝内侧,在其深部之上方,加入蝶腭神经节,由此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加入来自上颌神经的感觉纤维,形成鼻后神经,经蝶腭孔分布到鼻腔黏膜,供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分布到泪腺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上颌神经的颧支,通过交通支加入到泪神经,供泪腺分泌。
耄管神经外口呈漏斗状,位于蝶骨体的外下方,耄突内板的顶端,圆孔的内下,蝶窦自然孔的外下方。圆孔与耄管外口之间有骨嵴相隔。有学者发现,若自前鼻孔沿中鼻道插入一圆头探针,朝向后鼻孔上方约1cm处,摸到漏斗凹陷即耄管外孔,为手术定位的标志。
蝶腭孔与中鼻甲后端的关系:在100例中,蝶腭孔在中鼻甲后方者占95%;在中鼻甲后上方者占5%。
A.经上颌窦进路分以下四种方式:
a.Golding-Wood法:按柯-陆上颌窦根治术切口,造成前壁骨窗,切开后壁黏膜,使成方形黏膜瓣,考向下方,去除后壁骨质,注意勿损伤其下的骨膜。充分止血后,用钝器分离骨膜即进入耄腭窝,剥离脂肪组织,找到颌内动脉并用银夹阻断,仔细向深部剥离,不可损伤小静脉,以防
出血。显露蝶骨体前面,找到圆孔。该孔有上颌神经通过,触之患者即感
疼痛。再从圆孔向内下方寻找,在1cm以内有一漏斗形凹陷即耄管神经孔。用小刀切断自耄管口出来的组织,断端用电刀烧灼,或用骨蜡封堵耄管口。以后各步骤与柯-陆手术相同。
b.Nomura法:与Golding-Wood法不同之处是在打开上颌窦之后,将其后内角黏膜切成瓣状,向上考起,露出该处骨壁,耄管口位于对应上颌窦后内壁交角,即顶与底的中间部的后方。先将交角处的后壁部分骨质去除,做成窗口。然后向内方扩大,并去除一部分上颌窦内侧壁。用一骨膜剥离子插入鼻腔外侧壁黏膜与上颌窦内后角骨膜之间。因上颌窦后壁与蝶骨前面之间的距离愈近颅端愈大、尾端愈小,乃至二者完全愈合,故所用的剥离子应由尾端沿蝶骨前面向颅端方向寻找耄管口。找到后,先用电刀烧灼管口组织,然后将由管口出来的组织切断,其中包括耄管神经、耄管动脉和结缔组织,可向管口填入骨蜡。黏膜瓣复位,按柯-陆手术做对孔,并缝合切口。此法特点是不需解剖耄腭窝内容物,可以节省时间。
c.Legent法:先经上颌窦开放筛窦(de Lima手术),找到筛-上颌窦间小房,向外扩大至眼眶内侧壁,向下达小房下坎。在此处沿上颌窦内侧壁寻找,耄管口正位于筛-上颌窦小房下坎内侧段和上颌窦内侧壁平面。用上述方法切断耄管神经。此法最适用于治疗复发性鼻息肉。
d.卜国铉法:先经上颌窦开放筛窦,自鼻孔沿中鼻道插入圆头探针,在后鼻孔外上方约1cm处摸到漏斗状凹陷,其外上方有一纵行小骨嵴,越过此嵴,向外侧探查及患者感到剧痛处(乃触及圆孔内的上颌神经所致),这种现象可作为耄管孔定位的参考。耄管孔至前鼻孔的深度6v7cm,探针插入耄管口后,可自上颌窦前壁的窗口看到,为耄管口定位的可靠标志。清除筛窦气房及筛-上颌窦间的骨坎,使该孔显露清楚,用小刀切断从耄管孔出来的神经、动脉和纤维组织。用纯
苯酚(石炭酸)腐蚀孔内残端,不用电刀或电凝固,以防电流刺激引起
眼部并发症。用
苯酚(石炭酸)腐蚀法可制止耄管动脉
出血。为防止神经再生,可用骨蜡封闭耄管神经孔。此法适用于治疗复发性鼻息肉。为了研究,可于术中取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