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 nasal polyps )
解释 收起


    鼻息肉(nasal polyps)是鼻-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0世纪70年代后,鼻内镜外科的创立和发展为临床治疗鼻窦疾病提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手段。我国目前文献报告鼻内镜手术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率在80%~97%,治愈率76%~91%,与国外的治疗结果相似。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并不满意,这源于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并且没有明确的理论解释。研究表明,变态反应、感染、自主神经系统失衡、跨上皮离子传输异常、黏多糖异常、溶菌酶异常、机械性阻塞和上皮破裂可能与鼻息肉形成有关。但近期也有研究证明,鼻息肉的形成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无关,尽管鼻息肉患者的吸入性变应原皮肤试验常为阳性。鼻息肉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4%,在哮喘人群中为7%~15% ;而在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病率可高达36%~60%。有报道,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人群中,仅有0.5%~1.5%发生鼻息肉。
     与鼻息肉治疗预后相关的因素也复杂多样,包括纤毛受损、变态反应、哮喘、免疫缺陷、基因、医源性作用、妊娠及内分泌、宿主局部因素、细菌或真菌感染、骨炎、环境影响、幽门螺杆菌及胃食管反流等。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鼻息肉复发的防治始终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一般情况关注首次发病和手术的年龄、性别。了解患者就诊时其自身需要还是医生或其他人的建议;期望手术的迫切程度,以及对再手术治疗的期望值。
    2.治疗经过鼻息肉的治疗经过非常重要,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作用。
    (1)药物治疗:几乎每个复发病例都有复杂的药物治疗过程,包括中医药、抗生素和鼻腔局部减充血剂等,近期的治疗又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以及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持续时间。针对伴发哮喘的患者,必须详细记录哮喘治疗的具体过程,特别是药物的种类、用法、剂量和持续时间。
   (2)手术治疗:包括一切和治疗相关的手术方法,如激光、射频消融、烧灼、鼻甲切除、Caldwell-Luc手术、鼻侧切开术及鼻内镜手术等,同时记录手术的次数、范围和手术后效果,以及相关合并症等。
    (3)随访:前期手术后的随访经过,包括是否随访处理、频率和患者随访过程中的治疗效果等。还应该记录最后一次随访处理距离再就诊的时间。
    3.系统病史
    (1)呼吸系统疾病:由于上下呼吸道疾病的密切联系,在系统病史中,首先要关注以往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一些先天性疾病,如Karta-gener综合征、囊性纤维病及Young综合征等,可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或反复呼吸道感染。
    (2)过敏史:了解引起过敏的环境因素、食物和药物。需要了解既往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检查结果。药物过敏中,注意含水杨酸制剂的药物引发休克或哮喘发作的经历。如果确认,则通常会考虑Samter三联症(哮喘、鼻息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诊断。
    (3)消化系统病史:胃食管反流病近来被认为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病有关,应该予以关注。
    (4)其他:与鼻息肉发病有关的全身疾病或影响因素。
    4.遗传病史 临床上可见鼻息肉呈现家族性特点,故应记录在整个家系中,是否有类似发病的患者。
    5.婚姻与生育史一些与纤毛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先天性疾病,如Kartagener综合征,可表现为男性或女性的不育,相关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查体要点
    鼻内镜检查是查体的主要内容,鼻息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评估,对制定手术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鼻内镜检查要在1%丁卡因或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下进行,要点如下。
    1.外鼻和鼻前庭检查病史长的鼻息肉患者,鼻尖常增生肥大,严重者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蛙鼻”(图30-1)。由于长期流涕,鼻前庭多伴脓痂和皮肤充血增厚的现象。

    2.鼻腔检查
    (1)鼻甲:包括下鼻甲、中鼻甲和上鼻甲。鼻腔检查中要观察其形态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鼻甲自身黏膜是否存在炎症,包括充血、水肿、息肉样变、增生肥厚或瘢痕等。同时记录鼻甲与鼻中隔、鼻腔外侧壁是否存在粘连等,以及鼻甲因前期手术处理后的状态(如部分切除或大部分切除),中鼻甲及上鼻甲标志的确认等(图30-2)。鼻甲标志的确认,对手术具有重要的解剖参考作用。

    (2)术腔状况:对于有前期手术史的患者,应注意术腔病变,如息肉或增生肉芽,局部分泌物状况(量及性状)等。如果表现为黄色脓性分泌物,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若为白色稀薄分泌物,则应考虑厌氧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如果鼻腔分泌物为果酱样黏稠分泌物,则应该根据变应性因素分析,结合分泌物涂片,考虑是否存在与真菌有关的变态反应。同时注意钩突切除情况及整个术腔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鼻道是否通畅等。
    (3)窦口状况:窦口的状况与前期手术密切相关,鼻窦是否开放或开放程度如何,均可以通过窦口局部状况获得相关信息。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窦口开放程度、局部黏膜瘢痕狭窄或闭锁、窦口黏膜水肿或息肉以及窦口局部分泌物等,还可以通过已经开放了的窦口观察窦内的情况。同时,也了解前期手术可能未开放的鼻窦开口的情况,并记录与该窦口定位有关的毗邻结构特征,包括由于前期手术已经破坏了的解剖结构。将上述解剖特点与影像学检查对应,便于在手术中准确定位和开放鼻窦。

    鼻息肉(nasal polyps)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疾病,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其病因尚未明了,有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多数认为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是致病的可能原因。近年发现与阿期匹林耐受差、内源性哮喘等全身性疾病有密切联系。多为双侧发病,单侧者较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容易消除的鼻塞,流黏液样或脓性涕和(或)头痛。多有嗅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阻塞咽鼓管咽口时,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要点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最新进展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0 诊断依据 展开
11 相关课件 展开
12 相关药品 展开
13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