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 ( Retinitis Pigmentosa )
解释 收起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是一组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为特征的遗传性眼病。本病弥散性累及全眼底光感受器和RPE,但一般从周边视网膜或黄斑开始,通常(但并不全部是)经过很多年后发展到晚期,最终引起视野缩小或视力丧失。在本组疾病中,大多数患眼出现杆细胞凋亡,导致夜盲和“管状视野”。然而,有一些类型的变性则发生椎细胞丧失,最初表现为中心视敏度下降。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率约为1:(3000~5000),隐形色素变性携带状态的发生率约为1:100,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50万人患有此病,是成人遗传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视网膜色素变性典型症状是夜盲和渐进性周边视网膜视野缺损。初期为暗适应能力减退,表现为暗适应慢和时间长,在光线暗的地方活动受限,逐渐发展为视野缩小。这种进行性夜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发病年龄差异比较大,多数起始于青少年期,一般发病越早,进展越快,病变越严重。
    2.眼部检查    最典型的眼底改变是视网膜动脉变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斑块以及周边视网膜色素沉,被称为“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远处周边视网膜的变薄和萎缩,视盘可呈蜡黄色。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晶状体通常伴有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可出现浮游细胞、浓缩和后脱离。

概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为弥漫性杆锥体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眼病。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眼病,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色素上皮(RPE)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ERG检查)为特征。该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也可散发。通常双眼发病,极少数病例为单眼。一般在30岁以前发病,最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青春期症状加重,到中年或老年时冈黄斑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并伴有感光细胞色素上皮复合体的原发性异常。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辅助检查 展开
3 诊断要点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预后评价 展开
7 病程和预后 展开
8 最新进展 展开
9 诊断标准 展开
10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1 诊断依据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检查 展开
1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