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检查 多数为大红细胞性贫血,亦有正常红细胞性或混合性贫血。血清钾、钙、钠、镁均可降低。血浆白蛋白、胆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的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叶酸可用于测定上段小肠吸收功能。在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有典型的减损,而在胰原性或其继发性脂肪泻时可正常。
1.右旋木糖(D-xylose)吸收试验 右旋木糖口服后在空肠段被动吸收,不在体内代谢而主要经肾排泄。在肾功能正常时,右旋木糖试验最能反映空肠的吸收功能。方法为空腹口服右旋木糖25g(溶于250ml水中),再饮水250ml以促进排尿。正常时,服后5小时内尿中可排出右旋木糖为4.5~5g,如排出量为3~4.5g为可疑不正常,<3g者肯定为小肠吸收不良;或口服2小时,测其血浓度,正常>20mg/dl。肾功能不全时,尿中排出右旋木糖减少而呈假阴性,但血浓度正常。肠道有大量细菌繁殖、胃滞留以及腹水患者,木糖经肾排泄也可减少而影响试验结果。由于摄入右旋木糖25g后,少数病人有上腹不适、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故有人改用口服右旋木糖5g法。正常人5小时尿内排出量应>1.0~1.2g。诊断价值与口服25g法相似,但不良反应减少。近年采用右旋木糖氢呼吸试验法,不受肾功能影响,与尿木糖排泄试验一样有效。
2.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应用放射性钴标记维生素B12可测定回肠下段的吸收功能。先肌注维生素B121mg,使体内库存饱和,然后口服60钴或57钴标记的维生素B122μg,测定48小时内尿放射性含量。正常应>8~10%。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后,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如盲袢综合征)时,尿内排量均低于正常。
3.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 口服14C甘氨胆酸10微居里,正常人绝大部分在回肠吸收,循环到肝脏再排入胆道。仅极小部分排至结肠而从粪中排出;另一部分则代谢成14CO2通过肺排出。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胆酸后,4小时内粪内14CO2的排出量<总量的1%,24小时排出量<8%。在小肠内有大量细菌繁殖、回肠切除或功能失调时,由肺呼出14CO2和粪内14C的排出量明显增多,可达正常人的10倍。
(六)胰腺功能试验 在慢性胰腺炎、胰癌和胰囊肿性纤维化时,均可显示异常,以助胰原性吸收不良的诊断。
(七)胃肠X线检查 小肠常有功能性改变,多见于空肠中段及远端,主要表现为肠腔扩大,积液和钡剂沉积;肠曲分节呈雪片状分布现象;粘膜皱襞增粗或肠壁平滑呈“腊管”征;钡剂通过时间延缓等。胃肠X线检查还可除外胃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
(八)内镜检查 应用插入型小肠镜可达屈氏韧带以下60~100cm。探针式小肠镜长256cm,头端直径约5mm,插入空肠后借助肠蠕动,缓缓关入远端回肠,甚至到达结肠,操作过程需要6~8小时,一般能看到50%~70%的小肠粘膜,可作直视下活检,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断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检术。结肠镜有时可通过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病变。
正常小肠粘膜的外观与十二指肠粘膜相似,上段空肠粘膜为环形皱襞,粘膜表面呈绒毛状,往下至回肠末端皱襞渐减少几乎消失,绒毛短钝。小肠吸收不良时,粘膜基本特征是绒毛变短、增粗、倒伏及剥脱等萎缩表现。
此外,醇溶麦胶蛋白抗体、肌内膜蛋白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检测有助本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