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膀胱镜篇

来源:《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作者:插图作者赵嘉维时间:2022-03-15 阅读:91494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膀胱镜检查术,也称为膀胱尿道镜检查术或膀胱镜技术,是泌尿外科医生需掌握的最基础的内镜技能。膀胱镜检查术的目的是直接观察及评估膀胱、前列腺、尿道的形态、功能或合并的病变,还可间接了解上尿路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和影响,适用于寻找或确认血尿原因,了解膀胱炎性疾病、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和膀胱异物等,同时可辅助明确上尿路梗阻、肿瘤、结石、畸形或其他病变。除了探查,通过膀胱镜还可以进行异物取出、组织活检、输尿管逆行插管以及输尿管支架置入或取出等操作。 


膀胱镜依据自身特点可分为两类:硬性膀胱镜和软性膀胱镜,由于各自材质和构造特点的不同,配备的器械和设备也有所区别。

硬性膀胱镜及器械

硬性膀胱镜(简称硬镜,rigid cystoscope)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膀胱镜,刚性不可弯曲,具有经济、耐用、可高温消毒等特点。 


硬性膀胱镜的组合
创意绘画:赵嘉维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一、硬性膀胱镜的组成

一套完整的硬性膀胱镜由镜鞘、闭孔器、观察镜(光学视管)和镜桥组成,依据使用范围具有不同的规格和型号。

1.镜鞘及闭孔器

镜鞘是硬性膀胱镜的金属外鞘,长28~32cm,外径8~25Fr(2.6~8.0mm),分别适用于从儿童直至成人,成人的常用范围为19~22Fr。镜鞘带有进水和出水开关,闭孔器插入鞘内可使镜鞘头端呈闭合状。二者组合后镜鞘头端略微上翘圆润便于进入并通过尿道,降低尿道损伤的机会。

镜鞘及闭孔器
创意绘画:赵嘉维
a.闭孔器部分插入,头端未闭合;b.闭孔器完全插入锁定,头端闭合状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观察镜

观察镜也称为光学视管。镜头视角根据用途呈不同角度,0°、5°、12°、30°、70°和120°等。0~30°镜主要用于尿道或前列腺的评估,包括尿道狭窄的治疗等。12°~30°镜适用于经尿道手术,如前列腺和膀胱肿瘤的内镜下切除。70°镜则适用于膀胱内观察或镜下操作。


光学视管(有不同视角)
创意绘画:赵嘉维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镜桥

镜桥是直接与光学视管组合的部分,有长、短之分(图1-5)。长镜桥附有导向器,调节后方旋钮可改变导向器前端的角度,便于导管、活检器械接近操作目标。工作通道是容纳器械和耗材出入的空间,即光学视管或镜桥与镜鞘之间的间隙。镜桥后方设有工作通道开口及开关,有单孔或双孔之分。

镜桥
创意绘画:赵嘉维
a.短镜桥;b.长镜桥;b1.长镜桥:旋钮平直,导向器水平;b2.长镜桥:旋钮下扳,导向器下压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意:膀胱镜的工作通道口径依据内镜型号不同,如需进行镜下操作应提前了解或测试。

二、硬性膀胱镜的附件

硬镜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完成探查诊断目的时,常常需要配备一些外部器材给予辅助,如尿道探子、取物钳、密封帽和管路等。

1.尿道探子

由一系列粗细不同的柱状金属棒状物组成,3.5~8.5mm(10~26Fr),头端圆润略弯曲。用于尿道窄小或狭窄时扩张之用,尤其是尿道外口。尿道探子应用为逐级扩张,操作宜轻柔、避免暴力。

尿道探子
创意绘画:赵嘉维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意:过细型号的探子扩张尿道时容易损伤尿道黏膜产生假道,因此起始选择不宜过细。

2.活检钳、异物钳

用于抓取组织或实物,是膀胱镜常用器械。钳子的插入部分柔韧,通过工作通道插入后用于镜下组织活检、取异物、调整或拔除输尿管支架等操作。活检钳头端勺状无齿,抓取后可以紧密闭合,组织不易滑落。异物钳则为带齿设计,提高抓取力量。

活检钳和异物钳
创意绘画:赵嘉维
a.外观;b.头端:异物钳(左)、活检钳(右);c.握持手型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密封帽

橡胶性胶帽,适配于镜桥工作通道开口,密封帽后端有孔供器械通过,安装后可避免灌洗液体喷溅。

密封帽
创意绘画:赵嘉维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意:密封帽为易损件,反复应用后小孔扩大失去防溅作用,应及时更换。



4.灌注液体及管路

膀胱镜检查时需要灌注液体以保持视野清晰,一般为袋装或瓶装生理盐水,通过工作通道进行尿道和膀胱灌注。灌注液需用输液器或其他管路与镜鞘的进水开口相连接。

灌注液管路连接
创意绘画:赵嘉维
(图片:《泌尿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图解. 膀胱镜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
扫描关注掌上医讯微信,获取最新医学资讯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鲁ICP备150173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