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研究】中重度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作者:方伯梁 等时间:2023-03-22 阅读:803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23,61(3) :216-221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21108-00947

作者:方伯梁 许峰 陆国平 任晓旭 张育才 靳有鹏 王莹 刘春峰 成怡冰 杨巧芝 肖曙芳 杨镒宇 霍习敏 雷智贤 党红星 刘霜 武志远 李科纯 钱素云 曾健生

单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内科,河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昆明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广州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

通信作者:曾健生Email:zengjsh@sohu.com

封面图:《山洪倾泻》 作者:龚书瑶  女,9岁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附属小学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


方法

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结果

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2=4.04、4.76,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2=8.31,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Z=-2.70、-2.52、-3.79,均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Z=-2.49,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CI 0.65~0.87,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CI 58.1%~90.3%),特异度60.3%(95%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OR=11.26,95%CI 2.19~57.95,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OR=7.93,95%CI 1.51~41.69,P=0.014)及免疫缺陷(OR=4.72,95%CI 1.17~19.02,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病死率在过去10年显著下降,但仍高达20%,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达40%~50%。明确PARDS患儿死亡风险因素有利于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来改善预后。2015版“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PALICC)”建议进行相关研究。已有研究报道氧合指数、儿童死亡风险评分、液体平衡状态等均可能与PARDS患儿死亡相关。现对多中心注册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获数据进行二次分析,以期明确相关死亡风险因素。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回顾性病例总结。数据来源于多中心注册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14家三级甲等医院PICU住院的101例PARDS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需同时满足):(1)年龄29日龄至3岁;(2)需要有创机械通气;(3)根据2015版PALICC推荐分度为中重度;(4)PICU住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慢性肺疾病或难以纠正的慢性心力衰竭;(2)存在气管狭窄、软化等气管病变;(3)合并休克、大量肺出血、气道梗阻、急性左心衰竭等低氧血症的潜在可逆病因,但未能在6 h内纠正,导致难以评估是否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或区分ARDS程度;(4)心肺复苏术≥2次、单次复苏时间≥5 min或复苏后存在左心衰竭;(5)存在严重脑损伤、神经肌肉病;(6)恶性肿瘤终末期或其他疾病终末期;(7)数据不完整无法分析。本研究由北京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E-235-R),并豁免知情同意。


二、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的收集: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1)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2)小儿危重症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PARDS病因、合并症、基础疾病等病情资料;(3)PARDS确诊时基线(第0天)及确诊后第1~3天的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方式,72 h内液体平衡,PS使用等治疗资料;(4)确诊PARDS后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预后资料。

2.分组:根据患儿出院时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间患儿在人口学、疾病状态及治疗方面的差异。

3.同质化治疗策略:所有患儿均按2015年 PALICC共识推荐的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并接受标准监护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必要时抗感染、机械通气、液体管理、肠内营养和镇痛镇静等。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基本资料


101例患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12±8)月龄,PICU内病死率为22.8%(23/101),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34.7%(35/101)患儿合并基础疾病,其中免疫缺陷(包括原发免疫缺陷或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占15.8%(16/101);死亡组基础疾病合并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45),免疫缺陷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P=0.029);死亡组PS使用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04),且确诊PARDS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存活组(P=0.018);两组患儿PARDS病因、PCIS、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确诊PARDS后PICU时间和呼吸机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PARDS患儿氧合情况变化分析

死亡组患儿PARDS诊断后第1~3天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患儿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显著差于存活组(P=0.013),见表2。ROC曲线分析显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对中重度PARDS婴幼儿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CI 0.65~0.87,P<0.001)。氧合指数取值7.2时,灵敏度100.0%(95%CI 85.7%~100.0%),特异度26.9%(95%CI 18.3%~37.7%);氧合指数取值31.2时,灵敏度26.1%(95%CI 12.6%~46.5%),特异度100.0%(95%CI 95.3%~100.0%);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CI 58.1%~90.3%),特异度60.3%(95%CI 49.2%~70.4%),见表3。




三、PARDS患儿死亡风险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死亡风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PS、第3天OI值及合并免疫缺陷均为PARDS患儿的死亡风险因素(均P<0.05,表4)。



讨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研究报道合并免疫缺陷(原发或继发)与患儿死亡有关。感染性肺炎占所有PARDS病因的55%~80%,脓毒症则是较常见的肺外病因;细菌、病毒、支原体为常见病原体,真菌和寄生虫则相对罕见。尽快明确病原体并给予有效抗感染治疗是改善此类患儿预后的关键之一。合并免疫缺陷可导致抗感染难度明显增加,即使是敏感的抗感染药物也有可能治疗失败;另外罕见机会病原体感染和耐药菌感染风险增加,容易导致初始抗感染治疗失败;有些病原体甚至无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可选;免疫缺陷患儿治疗期间合并新的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也较高。本研究中死亡组患儿合并免疫缺陷率为30.4%,存活组为11.5%,提示合并免疫缺陷为PARDS死亡风险因素,与前期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故PICU医师应高度重视合并免疫缺陷的中重度婴幼儿PARDS患儿的诊疗,除抗感染治疗外,也要注意体位引流、气道廓清,并尽可能及时撤离有创呼吸机等以降低院内继发感染风险。

氧饱和度作为一个整合了平均气道压和吸入氧浓度的指标,被2015 PALICC共识推荐用于区分PARDS的危重程度。2015年后国外一些研究认为氧合指数可以作为PARDS预后的预测指标:2016年Spicer等研究显示氧合指数每升高20%,PARDS患儿病死率升高10%~15%,治疗3 d后的氧合指数则和病死率关系更为密切;2018年Yehya等研究显示PARDS发病6 h和12 h的氧合指数可用于PARDS预后分层,但基线氧合指数的预测价值较低;2019年Khemani等认为PARDS发病6 h的氧合指数可以预测死亡风险。本研究中,尽管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基线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确诊PARDS后第1~3天氧合指数值以及3 d内的氧合指数改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ARDS确诊3 d 氧合指数与患儿能否存活有关。本研究同时发现第3天的氧合指数用于预测患儿死亡风险准确度最佳,对临床上中重度婴幼儿PARDS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可供临床医师和患儿家属考虑是否采用如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体外生命支持治疗时参考,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2015年启动时,ECMO技术在我国儿科应用刚起步不久,尚未成为PARDS常用治疗手段,因此未对纳入患儿的ECMO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本研究中第3天氧合指数>31.2的患儿均死于低氧血症,可能与未充分进行ECMO治疗有关。

研究显示PS或可改善中重度婴幼儿PARDS病死率。PS质和量的异常是ARDS病情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外源性PS替代疗法的理论基础。多个临床研究论证了外源性PS治疗安全性,多数也支持其可以改善PARDS患儿的肺部氧合,但其能否改善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其他直接预后指标则没有定论。因此,2015年PALICC共识不推荐PS作为PARDS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建议继续进行临床研究以明确PS的适用人群、合适的用药剂量及给药方法。本研究显示存活组患儿PS用药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合组间氧合指数变化的差异,提示PARDS发病早期使用PS或可通过改善中重度PARDS患儿急性期氧合而降低病死率,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对此进行验证。

本研究排除标准较为严格,排除了患有合并影响PARDS危重度判断的疾病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的患儿;同时入组患儿均采用2015 PALICC共识推荐的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策略,减少了各中心治疗相关偏倚。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包括因为样本量以及所获数据相对有限,不能反映PICU内PARDS总体发病率及病死率;ECMO可用于救治重度PARDS患儿,但在本研究中未进行观察分析;另外,因PS费用昂贵,原始研究设计时为控制PS用量,将研究对象限制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血乳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液白蛋白、凝血指标等对PICU患儿病死率有一定影响,但与PARDS患儿死亡是否相关并不明确,在后续研究将收集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略)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
扫描关注掌上医讯微信,获取最新医学资讯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鲁ICP备150173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