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起病形式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以意识模糊为主;慢性以情感、思维或感知障碍为主。主要征候有:
1、反应性意识模糊、表情意识模糊状态。
4、反应性妄想症 产生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意识模糊状态;反应性兴奋;反应性紧张和不稳定因素及性格具有弱型和内向性特点。
4、紧张,随意运动几乎完全消失,可呆坐、呆立或卧而不动,面无表情,问之不答,推之不动,拒绝饮食,口涎外流,可持续数日、数月,少数可持续数年,可突然缓解或转入紧张性兴奋,见于紧张型。
紧张感紧张不安,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遇到不很严重的精神因素,易产生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创伤 精神创伤(或心理精神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的时间,甚至常常是终身的。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犯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这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也为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科学矫正其暴力行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冲动毁物 冲动毁物行为主要从儿童品行障碍患者和成人情绪不稳定中多见。 儿童品行障碍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和逆反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打人、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表现,通常是没有明显动机和目的的冲动行为,有时单纯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少数可表现为有目的的小团伙行为,最终导致青少年犯罪。品行障碍儿童通常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肤浅、具有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缺乏罪恶感、羞耻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儿童品行障碍和成人情绪不稳定。
体象障碍 体象障碍又称为体象畸形症,在国外有人称其为丑形幻想症、畸形体象障碍是指:个体在客观上躯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者有极其轻微的缺陷,但其主观想象具有奇特的丑陋而产生的极为痛苦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