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 ( conduct disorder )
别名: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of childhood;儿童品行障碍
解释 收起

概述: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 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
    ①反复持续出现;
    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
    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
    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
    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 性障碍两个亚型。     此类反社会行为可能在5v6岁时即已发生,但是一般是在较大儿童和少年期发生,12岁时可能就已有明显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v16岁时可能已达到高峰阶段。16岁以后发生者罕见。明确诊断标准需要反社会行为至少持续半年时间,而且此类行为已经导致在学习和社交职业功能上有明显受损时,一般才能确诊。     很长时期以来对少年品行障碍的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的,为大家公认的严格定义和基本概念,世界不同国家学者中间存在不同理解和分歧意见,争论较多。一向在医学界、法学界和社会学界学者中间,有许多专家、学者往往把少年品行障碍与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地混乱地加以应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直到近来D.P.Farrington(1993)和I.Kolin(1990)等提出必须根据反社会行为的严重性,把两者严格加以区别的见解,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澄清了既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他们把那种情节轻微,且只限于非犯罪性质(往往只限制于家庭和学校范围之内的)的社会行为,归在少年品行障碍名义之下;而把那种情节严重,属于触犯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即少年犯罪性质的,专门列出规定为品行障碍的严重类型。他们的这种分类见解也已为世界不少学者赞同和采用,但是也还没有被国际上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所普遍采用,本节采用了上述Farrington koluin的意见,主要是考虑,多年来大量反复研究结果,都说明品行障碍与少年犯罪有密切关联性。     在儿童和少年中,品行障碍是极其普遍多见的,根据美国Williams和Gald(1992)对13v16岁男孩的自我报道的品行障碍,所表现的反社会行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此类行为占样本的绝大多数占88%;其中22%属于少年犯罪行为,接触到警察部门, 2%曾与法院有过接触。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和蔓延,危害性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严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发达国家中少年犯罪问题尤为严重。国际上,一般以少年人口中1%作为少年犯罪的高发率。以美国为例,一般报道是5%v10%(Taltott等1988;Windows,1986)。对暴力犯罪被逮捕的美国罪犯统计表明,每5名罪犯即有1人是18岁以下的少年人,在每9个儿童中,估计有1人在18岁以前,由于少年犯罪行为被带上法庭。发展中国家少年犯罪比率增长很快,而且日趋严重,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我国少年犯罪比率较低,属于世界各国中比率较低的少数国家之一,确切的发生率还不了解。但是就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重,犯罪绝对数,以及对社会危害性都远较50年代严重得多,且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型犯罪有增加趋势,始犯年龄提前,平均年龄降低,少年化趋势增加,女性少年犯数量有所增加。应引起高度关注。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出现反复而持久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目前认为,攻击及违法行为是多因素的,生物学因素(遗传、生化因素等)仅仅增加了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易感性,是否产生攻击违法行为,主要取决于对个体的教育培养及环境。儿童品行障碍如能及早发现,坚持给予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否则预后不佳。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药品 展开
1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