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避免接触变应原 是防治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方法。但对有些变应原,特别是吸入性变应原,常常难以避免,但其是治疗策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2.药物治疗 近年来由于高效、长效、安全的药物不断问世,使药物治疗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抗
组胺药:主要通过与
组胺竞争效应细胞膜上的
组胺受体发挥抗H
1受体的作用。传统的抗
组胺药,如
氯苯那敏(扑尔敏)因其中枢抑制作用,对从事精密机械操作和司乘人员、高空作业人员应慎用或不用。而新型的抗
组胺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非镇定性H
1受体拮抗剂如
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天1次)、
氯雷他定(又名开瑞坦、
克敏能,每次10mg,每天1次),不但克服了传统抗
组胺药的中枢抑制作用,而且抗H
1受体的作用明显增强,但亦有一些严重并发症如心功能障碍等。
(2)肥大细胞稳定剂:
色甘酸钠有阻断肥大细胞表面膦酸酯酶A的激活作用和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每日喷鼻4次,每次10mg,或2%
色甘酸钠水溶液滴鼻。主要缺点是起效慢,需提前1v2周用药,且维持时间短。
(4)皮质类固醇:具有抗变态反应、抗炎作用,能明显减轻各种
炎症反应,缓解鼻变态反应,包括鼻塞症状。
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和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包括丘脑下部-垂体-
肾上腺轴抑制、肥胖、
高血压、
糖尿病、
骨质疏松、生长抑制等,甚至有报告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出现视力失明等副作用,故现临床不推荐使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其疗效超过抗
组胺药、减充血剂和
色甘酸钠,日益成为第一线治疗药物。它不但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有效,还显示用于鼻息肉切除后可以预防复发。现有的鼻内皮质类固醇制剂有二丙酸
倍氯米松、
布地奈德、
丙酸氟替卡松等。该类制剂按使用剂量使用1v2周后,对病情做出评估,并根据疗效调整剂量。用药原则是使用最小剂量达到好的疗效。局部刺激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10%的患者用药后有各种不同的鼻腔刺激,如鼻腔烧灼感或用药后喷嚏,2%有血性鼻涕,少数报告鼻中隔穿孔和迟发变态反应,但长期用药并无黏膜形态学改变的危险。全身副作用不是严重问题,但长期(多年)使用皮质类固醇,超剂量用药仍有使患者有丘脑下部-垂体-
肾上腺轴抑制的危险。
(5)中药治疗。
3.免疫学治疗 传统的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抗原并逐步增加浓度的免疫治疗已应用了近100年。有关该疗法的机制学说很多,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和变态反应工作者多赞成阻断变应原与IgE结合的特异性IgE封闭抗体理论。虽然免疫治疗给60%v90%的病人减轻了临床症状,但其副作用如类过敏反应的发生,甚至少数病人的死亡,以及较长的疗程(一般需要2年或更长的时间),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4.降低鼻黏膜敏感性的治疗 如下鼻甲冷冻、激光、射频、微波等治疗,可减少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及减轻鼻塞症状。
5.高压
氧治疗 有报道应用高压
氧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其中改善比率总计近99%,3年随访的总有效率近73.3%,表明疗效巩固。其作用机制可能系在高压氧下,机体可以产生强烈的
应激反应,能够大大地提高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和
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化学介质如
组胺、慢反应物质、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在组织内维持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微血管扩张,减少血浆外渗,使组织
水肿逐渐消退。
6.手术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病情顽固、经正规药物治疗和(或)免疫治疗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患者,近年来国内外也采用手术治疗。
(1)结构性鼻炎的矫治:包括:
①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改善鼻腔呼吸功能,破坏鼻中隔前上方黏膜下副交感神经纤维,以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②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及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可改善鼻呼吸功能,降低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使血管舒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
③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改善鼻呼吸功能,增进鼻窦通气引流。
(2)选择性神经切断术:包括岩浅大神经切断术、耄管神经切断术和
筛前神经切断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