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目前对
咳嗽性
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以下两种解释:
1.
咳嗽性
哮喘的病因复杂,外界致敏性和(或)非致敏性刺激物质的质和量不尽一致,机体由于遗传素质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导致了机体对刺激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反应。
哮喘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气道慢性非特异性
炎症,进而引起支
气管平滑肌
痉挛、气道黏膜
水肿与肥厚、黏液分泌增多、黏膜纤毛功能障碍及支
气管黏液栓塞等。由于不同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程度不同,因此,各个不同机体或者同一机体在不同时间、场合均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患者发生显著的支
气管平滑肌
痉挛,则可以表现为喘息,如果发生轻微的支
气管
痉挛,临床上可以表现以胸闷为主,如果以支
气管黏膜
肿胀为主,则临床上可表现为
咳嗽。
2.
咳嗽是一种清除气道内外界物质或黏液、分泌物的自身保护机制。
咳嗽受体包括两大类:A?纤维,属快调节延伸受体,主要集中在隆突,受轻微碰触或吸入粉尘的刺激发生反应;C纤维,其末梢位于咽部、支
气管树和肺泡,主要对化学性刺激物,如卡托普利、某些
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等发生反应,同时也受某些机械力的刺激,C纤维所含神经肽类物质 (如P物质)的释放又可以增强A?纤维的活化。感受器受到刺激后,通过迷走神经传入髓质
咳嗽中枢,进而通过传出神经,使膈肌、肋间肌、咽产生相应的
咳嗽动作。 Simosson等发现引起
咳嗽的
反射弧与支
气管收缩的
反射弧之间,具有类似的组成,均由上皮黏膜下的感受器、传入神经、髓质中枢、传出神经与作用肌组成,气道反应性增高和
咳嗽次数的增加均是由同一感受器受刺激所致。在
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某些致病因子刺激气道上皮下的
咳嗽受体,通过迷走神经通路直接引起
咳嗽,或者通过引起局部支
气管收缩间接引起
咳嗽
反射。Mc Fadden指出
咳嗽性
哮喘主要是大气道狭窄,由于大气道
咳嗽受体极丰富,故表现以
咳嗽为主,而典型
支气管哮喘因
炎症既作用于大气道,又作用于周围气道,从而除产生
咳嗽外,尚出现喘息及
呼吸困难。
哮喘患者由于存在持续的气道
炎症,支
气管上皮表面受损,使上皮细胞间紧密结合位点下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暴露并易被激惹,其兴奋阈值低于正常人,对于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故可引起顽固性的
咳嗽。Koh等通过对典型
支气管哮喘患儿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支
气管激发试验,指出
咳嗽性
哮喘患儿的喘息阈值高于典型
哮喘组,可能是其咳而不喘的原因之一。
【病因】
病因:病因与
夜间哮喘相同外,
咳嗽性
哮喘的发病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病人本身的—遗传素质―、 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内分泌和健康状态等主观因素外,变应原、
病毒感染、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和饮食等环境因素也是导致
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