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前后的外阴白色病变 ( white changes of vulva of perimenopausal period )
别名: 围绝经期前后的外阴白色病变
解释 收起

概述:围 绝经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产生雌激素功能逐渐丧失致使外生殖器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改变。通常40岁左右 皮肤出现耉化特征, 绝经后5v10年改变明显。外阴白色病变,系指一组女阴 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 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以外阴奇痒,破溃,剧痛, 皮肤变化为特征,治疗困难,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此病为慢性病变过程,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十年。由于病因尚不明确,有关命名和治疗方法也未统一。     以往将女阴 皮肤和黏膜发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统称为外阴 白斑,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因而当时主张早期予以切除,后来有人认为必须在病理切片中有不典型增生细胞者才诊断为—外阴 白斑―,由于诊断标准不一,疾病性质和预后不同,就造成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理的混乱,为了统一认识,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女阴白色病变的命名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和探讨。1877年Schwimmer首先将口腔颊黏膜发白,角化过度取名为 白斑,继后Breisky于1985年报道了外阴部类似病变取名为外阴 白斑病,后来Taussig(1923,1930)对外阴 白斑具体分类命名为外阴 白斑早期(肥厚期)和晚期(萎缩期),这一观点一直为后人所沿用,1961年Oberqield复习有关文献和根据自己材料的观察,提示Taussig外阴 白斑萎缩期事实上即是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但Clark和Woodruqq应用核素方法,通过 3H(氚)标记胸腺嘧啶测定证实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变薄的 表皮具有旺盛的代谢功能,并未萎缩,从而有人认为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命名不够妥当,应去掉—萎缩―两字而应改名为—硬化性苔藓―。更有人认为此病的起始病变和固有病变是 表皮下结缔组织纤维及基质的损害, 表皮的变薄是继发性的,这与Oberqield和Stelguler等的意见一致,所以从形成发生机制而言,认为硬化性苔藓命名较为确切。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外阴发白习惯上称为外阴 白斑,近20年来、病理上将 白斑概念限制于黏膜 表皮下不典型增生者,同一用语,涵义不一,为了避免混淆,多数学者主张废弃外阴 白斑这一病名。1987年第9届国际外阴疾病会议提出新的分类命名如下:
    ①非赘生性的 皮肤,黏膜上皮病变包括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增生,其他 皮肤病;
    ②外阴上皮内 瘤样病变(VIN)包括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国内目前尚无统一命名,各学者按自己的观点命名和分类,有作者认为临床初诊未能判断有无不典型增生,故在病检前,一般可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或外阴白皮病包括增生性外阴 皮肤病变及硬化性苔藓,外阴不典型增生,外阴 白癜风等。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