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BSS的根本问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Ⅰ和GPV缺陷,聚丙烯酰胺电泳表明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至今尚未发现GPIb-
Ⅰ数量正常而功能异常的变异型。血小板止血功能的第一步是黏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于血小板膜上的GPIb-
Ⅰ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PIb有Ω、?两条多肽链组成;其中Ω链含有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特异受体。在血流的情况下GPIb缺乏的血小板不能与血管内皮下基质中的vWF相结合,因而就不能实现其黏附功能。GPV与GPIb-
Ⅰ的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膜的稳定性有关,同时它也是血小板膜上对凝血酶原敏感的蛋白,可能是导致凝血酶原消耗不良的原因。血小板的体积变大,推测是由于GPIb-
Ⅰ复合物缺乏,导致血小板膜与细胞骨架失去联系并变形而成。
所以BSS的
出血表现是由于GPIb-
Ⅰ复合物缺乏、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增大而不易转运至受损血管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另据遗传研究发现BSS是由于GPIb Ω和GP
Ⅰ的点突变所引起。
【病因】
病因:BSS为
染色体异常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Ⅰ缺乏。GPIb/
Ⅰ复合物是血小板黏附必需物质,GPIb是血小板表面vWF受体,是血小板黏附的主要受体,血小板通过GPIb与vWF结合而黏附于
皮下组织。由于本病患者GPIb/
Ⅰ缺乏,导致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同时伴血小板减少。此外,患者血小板体积增大,直径>4µm,大似
淋巴细胞,电镜下发现血小板膜系统明显异常,细胞内空泡,表面连接系统、致密管系统、微管系统及膜复合物增多,巨大血小板内蛋白和致密颗粒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