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大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3% ~5% 的日本血吸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建国后我国血吸虫病曾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
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① 急性型:较少见, 常暴发起病,在感染后4~6周出现症状, 以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如感染后3~6个月, 长者可达1~2年, 主要表现为慢性血吸虫脑病,虫卵所致头痛、肉芽肿形成可引起急性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内孵育成尾蚴, 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成虫侵入末梢小血管或淋巴管,逆行到达肠系膜上、下静脉,在肠壁黏膜下产卵,部分产卵异位于脑的小静脉可引起大脑损害, 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病理 脑血吸虫病虫卵以卵栓的方式沉积于脑引起脑病理变化,另外成虫或虫卵分泌的代谢产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有嗜酸性细胞和巨大细胞,形成肉芽肿, 多侵犯大脑皮质。
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增多。便检可以直接查到血吸虫的虫卵。如脑内肉芽肿病灶较大或由脊髓损害引起部分性蛛网膜下腔梗阻,使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增高。免疫学检查可检测出特异性抗原。CT和MRI可见脑和脊髓病灶。
诊断 诊断可根据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并有疫水接触、有胃肠不适史, 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和尿液中检出血吸虫卵。血清学试验和直肠活检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 对人类的三种血吸虫(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感染都有效。常用二日疗法,每次剂量为10mg/kg,1日3次口服。急性病例需连服4日。硝硫氰胺是近年来新合成的抗血吸虫药,可部分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成人总剂量2~26Hlg/kg,分3次口服,每日1次。癫痫可给予抗癫痫药物。巨大肉芽肿病灶可行外科手术切除。若有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常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本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神经病学
颅内压增高 | 神经系统 | 出血 | 发热 | 头痛 | 水肿 | 昏迷
| 感觉障碍 |感染性发热 |高颅压综合征 |共济失调 |假结核结节 |烂桃样血痰 |面肌抽搐 |脑膜刺激征 |脑脓肿 |神经痛 |瘫痪 |言语紊乱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