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镇静药物治疗
(1)
卡马西平:一般400v600mg/d口服时症状开始改善,600v1000mg/d时发作完全消失。但停药后可迅速复发,因而需长期维持治疗。持续好转率为35%,完全控制率为22%。因此可用
卡马西平治疗
面肌抽搐有肯定疗效,但需较大剂量,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
卡马西平常可出现头晕、嗜睡、
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面神经核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其异常放电有关。
(2)
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每次0.5v1mg,3次/d服用,可使症状减轻,剂量加大后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3)
巴氯芬(氯苯氨丁酸):首次用5v10mg/d,分1v2次服用,每2v3天增加5v10mg,直至每天30mg。48h后症状可明显改善,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肉毒杆菌毒素A(BTXA)治疗 BTXA的注射部位为:
(1)下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均分为4等份,在每1等份中点,距下睑缘5mm处注射BTXA 5v5.5U。如睑
痉挛程度较轻,BTXA的注射剂量可适当减少。
(2)上眼睑:从内眦至外眦之间的中点,各向两侧外移5v8mm,距上睑缘5mm处注射BTXA 5v5.5U,一般选择1v2个点注射即可。上眼睑注射BTXA时,应注意一定要避免直接注射到上眼睑的正中央部位。因为,此部位是提上睑肌的附着部位,将BTXA直接注射于此,可使提上睑肌麻痹,导致上眼睑下垂。
(3)眼外角:眼外眦的外侧部分眼轮匝肌的
肌肉较多,所以在原发性眼睑
痉挛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主诉他们此处的
肌肉
痉挛是非常严重,故此处的注射部位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在外眦外侧5v8mm处注射3v4点,每点的间距为5mm左右,呈三角形或四边形排列。
在患侧的颞部及颧部抽动的
肌肉上多增加注射部位。在鼻耄的外侧及鼻唇沟上,相应地注射2v3个部位。上唇注射部位应当尽量地减少,因为上唇及外侧口角部位如果注射较多的BTXA,将势必导致相应口角的下坠,严重者可有口角流涎及口内存饭等表现。下唇及腮部注射部位也需据病情而定,其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较多。注射计量多采用每点最多5v6U BTXA。每点的剂量过大易产生较多的副作用。
患者在治疗之后的4v7个月内,效果一般较为满意。由于BTXA的作用逐渐地减弱,面积
痉挛的表现逐渐复发,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行重复治疗。但是,由于
面肌抽搐的程度已较前有明显的减轻,故所需要的BTXA的治疗剂量将大大减少。该治疗可持续应用数年,但达到痊愈的患者较少。少数患者由于在治疗后产生的BTXA抗体较多,影响了治疗效果,可换用F型肉毒杆菌毒素(BTXF)进行治疗。
3.阻滞疗法与手术治疗 神经干阻滞疗法是从茎乳孔刺入进行药物性
神经阻滞可获满意效果,重症可试用50%
酒精1ml行皮下面神经分支阻滞,或茎乳孔处面神经干注射0.3v0.4ml阻滞。但在制止
痉挛同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面肌
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