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性周期性麻痹(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由Tyler(1951)首先报道,Gamstorp(1956)称本病为遗传性发作无力(adynamia episodica hereditaria),迄今我国报告不超过十余例。
多在10岁前起病,男性居多。肌无力症状与无力发作,往往从下肢近端开始,然后影响到上肢和无力和无力发作时,一些病人只在肌电图检查时出现肌强直放电,但当肢体浸入冷水中则易引起肌肉僵硬,故又称为肌强直性周期性麻痹。
疾病的发生与膜电位下降、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加或肌细胞内钾、钠转换能力的缺陷有关。亦有提出钾的调节持续变化与胰岛素分泌异常有关。Lewis认为疾病发作时,对外源钾比对血清钾含量更为敏感是该病的特点。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外显率高。近年来认为这是由于钠通道基因(sodium channel gene)突变引起,定位于17q22-24。用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方法,发现钠通道基因有两个新的突变点,即蛋氨酸1592变为缬氨酸,苏氨酸704变为蛋氨酸。 病理学 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类同。
肌无力发作时血钾及尿钾均升高,且无力程度与血钾量有密切的关系,心电图有高钾现象。肌电图在麻痹发作间隙期检查,当肌肉放松时可有纤颤波,并有肌强直放电及运动电位时限缩短的肌原性变化。麻痹发作时检查可见插人电位延长,主动收缩后移动针电极时,可出现肌强直样放电,随意运动时动作电位的数量、时限及波幅均减少。在发作高峰时肌电图呈电静息,自发的或随意的运动或电刺激均不见有关电位出现。肌纤维细胞内的休止电位在麻痹发作时下降更明显,这与钠渗透性增加有关。
临床诊断可以根据发作性无力及血钾含量升高,加上有家族史等特点。如诊断仍有困难,可作以下试验以助诊: ①钾负荷试验,口服4~5g氯化钾(成人量),如为本病患者服后30~90分钟内出现肌无力,数分钟至一小时达高峰,持续20分钟至一天; ②运动诱发试验,让患者蹬自行车,并加有400~750kg的阻力,持续30~60分钟,停车后30分钟如诱发肌无力伴血钾升高可诊断为本病; ③冷水诱发试验,将前臂浸入11~13℃水中,如为患者,20~30分钟可以诱发肌无力,停止浸冷水10分钟后可恢复。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发病年龄较晚,多在20~40岁,多见于晚上或早上起床时发作,肌无力的时间较长,饱食后常可诱发。血钾含量减低,用钾后症状明显好转。 2.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在肌无力发作时血钾正常,服钾后症状加重,但给服钠后症状迅速好转,肌无力持续时间较长,无肌强直表现。 3.先天性副肌强直症 血钾正常,用钾负荷试验不会加重病情,肌电图检查可助区别。 4.其他 尚需鉴别的疾病是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醛固酮缺乏症与药物性高钾性瘫痪。
发作时可用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脉注射,或葡萄糖加胰岛素静脉滴注以降低血钾,也可用呋塞米排钾。另有人提出用舒喘灵喷雾吸人,此药有利于钾在细胞内积聚。预防发作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规律而不是过剧的运动对患者有利。内服乙酰唑胺(125mg~250mg,一日3次),或氢氯噻嗪(25mg,一日3次),或二氯苯二磺胺(100mg,一日1次) ,这些药物可帮助排钾,达到预防发作。病人预感发作时,可吸入β肾上腺阻滞剂,必要时10分钟后重复一次,往往可避免发作。
今日临床丛书——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