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青年学生中则以晚秋至初冬发病较多。在幼儿机构、学校、军队等团体中易有较大规模的流行。1956年上海曾有本病流行。
1.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EB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人口咽部上皮细胞(包括涎腺上皮细胞)内长期存在,并在上皮细胞内繁殖而释放病毒至唾液内,排毒时限可长达数月。
2.传播途径 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曾观察到心脏手术大量输血后发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也有作者对1万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性接触的学生的本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性生活的学生,提出性接触可能也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传播途径之一。关于宫内传播的意见尚不一致。
3.易感人群 不论种族、性别均可
感染本病。发病以15v30岁的年龄组为多,男女之比为3:2,但20岁以下组以女性略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
感染,或表现为轻症咽炎或上呼吸道炎,体内出现EB病毒抗体,但无嗜异性抗体。15岁以上青少年显性
感染与隐性
感染的比例为1:2v1:4,体内同时有EB病毒抗体和嗜异性抗体。35岁以上患者少见。
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不常见。但EB病毒和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在原发
感染后通常继以潜伏性
感染(或带病毒状态),病毒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扁桃体效价逐步增高提示原发性EBV
感染。若发现抗早期蛋白IgA效价的增加,极大地增加了患者
鼻咽癌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