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papilloma)是鼻腔及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原因不明,近年研究认为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有关。肿瘤分硬性和软性两种。前者来自鳞状上皮,属硬性外生性瘤,好发于鼻前庭、鼻中隔前部或硬腭等处,瘤体较小、色灰、质硬、呈桑葚状和局限单发。后者来自鼻腔及鼻窦黏膜的上皮组织,病理特点是上皮成分向基质内呈内翻性增生,增生的上皮可呈指状、舌状和乳头状等,故又称为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本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①术后易复发,有报道复发率为28%~74%;
②可发生恶变,恶变率为2%~20%,多见于反复手术后。
复发的原因可能为:
①误认为息肉,没有采用相对彻底的切除方式,或者病变侵犯上颌窦前壁、外侧壁,经鼻内镜手术暴露比较困难导致切除不彻底;
②肿瘤具有多发性生长特点,术中肉眼难以判断原发部位和侵犯范围;
③与本病组织病理有增生倾向有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3:1。一般为单侧鼻腔或鼻窦发病。临床表现单侧鼻塞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性鼻塞,涕中带血,有时伴有粘脓涕,偶有头痛和嗅觉异常。由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观与鼻息肉相似,容易误诊,部分病人主诉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史,应引起注意。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高度怀疑恶变:
①相对全部切除但术后迅速复发;
②较快侵犯邻近组织,如眶内、颅内、翼腭窝;
③反复鼻出血;
④顽固性头面部疼痛;
⑤ 多发性生长且易产生组织破坏。
(二)查体要点
检查肿瘤外观呈息肉样或桑葚样,瘤体大小不一,色淡红,表面不平,质地稍硬,触及易出血(图32-1)。肿瘤多原发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上颌窦和筛窦最易受到侵犯,延伸到颅内者罕见。部分患者在鼻内镜下可用剥离子推移肿瘤,以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但要确定具体侵犯范围可能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