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辅助检查主要是进行脑cT扫描,其目的是排除脑出血,而后,结合病史大多数即可确诊。其他的检查可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1.CT扫描 脑血栓形成后的24小时内,脑CT扫描大多数显示仍为正常。在24小时以后,可逐渐显示出梗死区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在72小时后,绝大多数能显示出大脑半球的梗死灶,其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如梗死面积大者还可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改变,如同侧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此种改变可持续1~2周。在第2~3周时,由于梗死的脑组织出现渗血现象而显示出病灶为等密度影现象。在第3天至5周之间,可出现造影剂增强现象。在第5周以后,较大的梗死灶呈永久性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及增强现象。因此,给脑血栓形成病人进行CT扫描检查,其不仅可发现梗死灶,还可明确病灶部位及其水肿情况。CT扫描对脑梗死的检出率达70%。30%的阴性率是因为病灶过小,病灶位于小脑或脑干,以及发病后在24小时以内病灶未显示出来之故。
2.MRI 在脑梗死发生12小时左右,MRI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呈长T1和T2信号;在24小时后,可清楚地显示病灶及其周围水肿呈长T1和T2信号,并在大片梗死者可表现为明显的占位效应现象。如果伴有出血者,MRI显示的长T1和T2信号中混杂有短T1和T2信号。不伴出血的梗死灶在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均表现为长T1和T2信号。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高达95%,优于CT扫描。其优点是能检查出大脑半球更小的病灶,小脑和脑干的病灶以及较早期的病灶。之外,采用弥散加权MRI检查还能显示出发病后半小时的缺血性的病灶呈长T1和T2信号。
3.DSA 可发现血栓形成的动脉闭塞部位,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硬化情况;有时还可发现非动脉硬化性的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等。
4.腰椎穿刺检查 颅内压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大多数为正常。但大块脑梗死者颅内压可增高,伴出血性梗死时,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
5.多普勒超声三维B超检查可协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和厚度,是否管腔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了解颅内脑动脉情况,但结果不可靠。
6.脑电图 双侧不对称,病变侧出现慢波。但无特异性。
7.心电图 部分可显示出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
8.血液检查 可发现不少患者血糖和血脂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