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肿瘤相当常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5%。腺垂体的每一种分泌细胞与其特定的原始干细胞均可发生肿瘤性病变。从增生、腺瘤到腺癌,可以是一种细胞演变而成, 亦可以是几种细胞演变而来,一种细胞分泌一种激素或几种激素,或几种细胞产生几种激素。在手术切除的垂体瘤中以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和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POMC)腺瘤占绝大多数,催乳素瘤占1/3以上,促性腺激素瘤和促甲状腺激素瘤仅占不到5%。所谓无功能垂体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仍可合成和分泌糖蛋白激素的α亚单位,血中有过多α亚单位可作为肿瘤的标志物。垂体腺瘤的分类根据:
① 激素分泌细胞的起源,如PRI 、GH、ACTH、TSH、Gn/α亚单位,可为单一激素性或多激素性;
② 肿瘤大小,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0mm)、大腺瘤(直径>10mm), 大腺瘤可向鞍外伸展, 破坏蝶鞍和向鞍上浸润;
③ 有无侵袭周围组织;
④ 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无功能垂体瘤和促性腺激素瘤均为大腺瘤。垂体瘤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发现,发生率依次为PRL瘤、无功能瘤、GH 瘤、GH-PRL瘤、ACTH瘤、Gn瘤、多激素腺瘤、TSH瘤,绝大多数为微腺瘤。GH分泌瘤所致肢端肥大症为大腺瘤。转移瘤来自乳腺癌、肺癌和胃肠道恶性肿瘤。下丘脑位于垂体上方,有垂体柄将下丘脑正中隆起与垂体相连。下丘脑可分泌多种释放激素(因子)和抑制激素(因子),影响垂体的功能, 在垂体肿瘤发生上起辅助作用,促进瘤细胞增殖和分化;但大多数垂体瘤主要是单克隆生长,未见腺瘤有细胞增生,腺瘤切除后症状可完全消失, 完全切除后无激素分泌动态异常; 复发与未切除或余瘤有关。垂体瘤发病机制涉及的因素有:
① 遗传:如多内分泌腺瘤病-1(MEN1)、Prop-1过多、转录因子缺陷;
② 下丘脑病变:如GHRH或CRH过多、多巴胺缺乏、受体活化可能;
③ 垂体信号转导突变:如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作用异常;
④ 癌基因活化或细胞周期调节破坏;
⑤ 抑癌基因丧失, 癌基因gsp、Ras突变、PTTG-1;
⑥ 环境因素: 放射线作用,雌激素应用;
⑦ 靶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