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 ( anisometropia )
别名: 屈光参差;屈光参差症
解释 收起


    双眼的屈光状态不等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一般规定,<1.50D的屈光参差属于生理性,有临床意义的屈光参差一般指双眼屈光度相差>2.00D。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的度数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发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除上述的发育因素外,创伤、手术和其他疾病亦可引起屈光参差。两眼屈光绝对相等者,在人群中比较少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视疲劳和弱视
    一般认为大脑的融合极限是2.50~3.00D,低度的屈光参差可以保持双眼单视,超过这个极限就会产生融合困难而破坏双眼单视。但是低度的屈光参差可以因为保持融合而引起双眼间的调节矛盾,出现视疲劳和双眼视力降低。
    2.交替视力
    指两眼看物时,交替地只使用其中的一只眼。当两眼的屈光参差较高,而且融像已不可能时,两眼就自行交替使用。交替视力特别易于发生在两眼视力都好的病例中。例如,一眼为正视眼或轻度远视,而另一眼为近视,在这种情况下,看远时用远视眼,看近时用近视眼。这种办法,因为既不用调节,也不用集合,所以没有症状。
    3.单眼视力
    高度屈光参差的患者,由于一眼屈光不正度数较高、视敏度很低而造成单眼视力,患者只使用视敏度高的那只眼注视,而另一只眼从幼儿时已开始剥夺了功能性锻炼的机会,倾向于形成弱视。
    4.斜视
    屈光参差本身不引起斜视,由于高度屈光参差形成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进而可导致废用性的斜视。
   
    (二)眼部检查
    屈光参差可表现为多种类型。可以是一眼正视,另一眼为远视、近视或散光,或者两眼都有屈光不正,但两眼的度数或种类有所不同。其远近视力因屈光参差的不同类型而不同。裂隙灯及眼底检查也与相应的屈光不正相符。
    屈光参差的诊断方法,与一般屈光不正相同,最主要的是验光。
概述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由于人的融像功能可以克服低度屈光参差造成的双眼单视融像问题,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当两眼屈光度数相差超过 2.50D以上时,此时框架眼镜造成的双眼融像大小差异在5 %,才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但个体间存在差异。由于人眼的调节活动是双眼同时性的,屈光参差者的度数较高眼常处于视觉模糊状态,容易引起弱视。屈光参差的远视者,其度数较高眼更容易成为弱视眼。单眼无晶状体眼是典型的屈光参差。
    对屈光参差者进行屈光矫正时,需考虑矫正方法的视网膜像放大率。如单眼为无晶状体者,配戴框架眼镜后双眼视网膜像大小差异约为25 %,无法融像而产生许多症状。若配戴角膜接触镜,则放大率的差异约为6% 。接近双眼融像的能力范围(5%) ,可以减少因融像困难带来的视觉症状。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