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infantile convulsion)又指惊厥,是痫性发作的主要形式,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西医学中因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所致的抽搐属此范畴。 【相关症状】抽搐,常伴有抽搐,常伴有惊厥。其原因为: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未臻完善,因而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易于泛化;免疫功能低下,易惊厥;血脑屏障功能差,各种毒素容易透入脑组织;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缺陷和先天性代谢异常等较常见,这些都是造成婴幼儿期惊厥发生率高的原因。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病因】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外感时邪,从热化火,热极生风;饮食不节,食滞痰郁,化火动风;暴受惊恐,气机逆乱,而发惊厥。其主要病机为热闭心窍、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部位在于心脏、肝脏。儿科常见病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至宋《太平圣惠方》始定名惊风。即惊厥。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慢惊风,有虚实之分。古代有的医书如《寓意草》、《温病条辨·解儿难》、《幼幼集成》等则称痉病。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大法。
全身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可有神志不清。 来势急骤,为急惊风,初起常有壮热面赤,烦躁不宁,摇头弄舌,咬牙蚧齿,睡中惊醒,继则神昏,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颤动,呼吸急促,苔微黄,脉浮数或弦滑,为痰热生风。(抽搐。兼见大便稀薄,色青带绿,足跗及面部浮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神倦虚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光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为肝肾阴亏。
药物治疗:1.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2.止惊首选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过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mg/kS保留灌肠。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中医治疗方案】1.基本治疗(1)急惊风治法 醒脑开窍,熄风镇惊。以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印堂 合谷 太冲配穴 热盛者,加大椎、十宣;痰多者,加丰隆;惊恐者,加神门;口噤者,加颊车。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十宣点刺出血。方义 水沟、印堂能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擅长熄风镇惊。汤药治疗使用贝母瓜楼散合清膈煎加减: 辰砂1克(用手沾辰砂,再点于舌头上) 九节菖蒲4.5克 竹茹6克 胆南星4.5克 天竺黄3克 陈皮4.5克 木通3克 川贝母3克 白芥子3克 甘草4.5克,水煎服一日一贴.。(初起牙关紧闭用通关散:细辛9克 皂角9克 治法 健脾益肾,镇惊熄风。以督脉、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印堂 气海 足三里 太冲配穴 脾肾阳虚者,加神阙、关元、肾俞;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肝俞。操作 水沟、印堂、太冲用毫针泻法,气海、足三里用补法。配穴用补法;脾肾阳虚者,可施以温和灸或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小儿不合作者也可不留针。方义 水沟、印堂可醒脑开窍。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太冲平肝熄风。汤药治疗 初期使用异攻散加减:白术6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9克 党参7.5克,有呕吐加广藿香4.5克 煨姜3克;若病情拖延数日,见大便青色加木香2克(后下) 肉桂1克(焗服)水煎服,一日一贴。 ☆ 注 若见小儿手足冰冷,脉搏微弱。唇摄痿白。这是将要虚脱的急症,不可轻视。需要急用附子理中汤:红参5克(另炖) 白术6克 干姜4.5克 附子5克 甘草6克水煎服。2.其他治疗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脾。急惊风毫针刺用强刺激,慢惊风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1.针灸对惊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须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2.惊风发作时立即让患儿乎平卧,头侧向一侧,解开衣领,将压舌板缠上多层纱布塞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给予吸氧,随时吸出痰涎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小儿在抽搐当中切忌用力抱紧,会伤及筋络而导致残废。父母宜紧记。4.若小儿真是受到惊吓,而导致举动失常,夜不能眠,早上则惊惕。不可用以上方法治疗。用药宜安神定志丸合七福饮:红参须5克(炖服) 熟地9克 熟枣仁4.5克 白术4.5克 茯神7.5克 远志4.5克 龙齿15克(先煎) 珍珠粉2克(用手沾珍珠粉,再点于舌头上)水煎服,一日一帖。
慢惊风由于禀赋不足、久病正虚而致,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其主要发病原因。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温热病后正气亏损,脾肾亏虚,化源不足;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其病变部位在脾、肾、肝三脏。
【预后】 一、预防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惊厥,家长应就地抢救。不要把孩子抱在怀里,更不要乱摇乱晃,因为振动会加重症状,应当迅速把孩子放到床上,躺好,解开钮扣、衣领、裤带,并用裹有手帕、棉花或纱布的筷子、牙刷柄置于孩子上下齿列之间,防止咬伤舌头。若孩子牙关紧闭,也不要强行撬开,以免损伤牙齿。使病儿呼吸道通畅,最好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咬伤舌体。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饮食保健】 一、惊风食疗方 (一)番茄汁番茄味甘、酸,性凉,能清热止渴、养阴凉血,同时能养肝胃、清血热。小儿有急惊风时,常饮番茄汁可见疗效。原料:鲜番茄250克,白糖30克。制作:将番茄洗净,用沸水烫后,除去皮,用干净的纱布包好绞汁,加白糖拌匀,随时饮用。特点:味鲜,酸甜适口,还可解渴。 (二)枸杞鲜蘑炒猪心此菜补肾、养心、益血、镇静、除烦、安神,可治疗小儿惊吓害怕症。原料:猪心500克,枸杞20克,鲜蘑200克,葱、姜、蒜、料酒、盐、胡椒面、糖、醋、干辣椒各少许,玉米粉、酱油、花椒、食油各适量。制作:1、将猪心洗净,投入锅内,加入酱油、花椒、葱、姜、盐、水煮60分钟后,捞出凉透,切成极薄片。2、鲜蘑用凉水洗净,切片;枸杞洗净;辣椒洗净,剁碎;糖、醋、胡椒面、玉米调成汁。3、炒锅烧热,倒入少许油,入辣椒炸香,放入葱、姜、枸杞子、猪心片、鲜蘑、料酒、盐后翻炒,然后倒入糖、醋等调成的汁,再翻炒1分钟即成。特点:鲜嫩咸香,微辣。 (三)桑仁粥桑葚味甘、酸,性微寒,能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它含有多种糖及维生素。此粥用于小儿惊风恢复期或惊风后遗症的调理。每日服2次。原料:鲜紫桑葚30克,糯米(或粳米)50克,冰糖适量。制作:将桑葚洗净后与糯米同煮成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糯米先下锅,桑葚后下锅。特点:软糯,甜鲜,婴幼儿及儿童喜吃。 (四)山药粥山药健脾养胃;对虾又称明虾,味甘、咸,性微温,能补肾助阳,益脾胃。两者合成此菜,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及钙、磷、铁等成分。有镇静作用,可作治疗小儿受惊吓的食品。每日两餐间隔服食。原料:山药30克,对虾1~2个,粳米50克,食盐、味精各少许。制作:1、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对虾择好洗净,切成两半备用。2、锅内加水,投入粳米,烧开后加入山药块,用文米煮成粥,待粥将熟时,放入对虾段,加入食盐和味精即成。粳米要先于山药入锅,以利熟烂。特点:山药软糯,对虾鲜香,很有海鲜味。 (五)蛇蜕鸡蛋蛇蜕又名龙衣,以色银白者为佳,性平,味甘淡,无毒。蛇蜕与蛋同用,可增强滋养作用,起到养血祛风、追风解痉的功效。对小儿惊痫,受惊吓而致的急、慢性惊风有辅助治疗作用。每日食一个鸡蛋,连吃7天可见疗效。原料:蛇蜕1条,鸡蛋1个,面粉少许。制作:1、将蛇蜕煅后存性,研成末。2、鸡蛋顶端开一小孔,将蛇蜕末从小孔中装入蛋内,用筷子稍搅拌,面粉用水和成糊,封闭蛋孔,置于火上烤熟,剥去鸡蛋壳吃鸡蛋和蛇蜕末。为保证鸡蛋壳不烤坏,可以在鸡蛋壳处裹上泥糊,干后即可剥掉。特点:蛋液烤熟,干而不焦,无大异味。 (六)连翘萝卜汁。白萝卜50克,连翘15克。将自萝卜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连翘煎煮15分钟后去渣取汁,共加冰糖适量,每次冷饮50毫升,日服3次。适于风湿所致的急惊风。 (七)绿豆粥。绿豆5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先煮绿豆至七八成熟,加入粳米煮成粥,服时加少许白糖即可。用于暑热所致的惊风。 二、惊风吃哪些对身体好?1、高热,要及时补充水分,多饮水及果汁,如生石膏荸荠汤、苦瓜汁、西瓜汁等。2、多食清热化痰之物,如白萝卜汁、雪梨浆、鲜藕汁、荸荠汁等。3、合理控制食物的质和量。若脾胃功能薄弱,应以素食流质为好;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易吸收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豆浆、牛奶、鸡蛋羹等。 三、惊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油腻、黏滞、燥热等厚昧食品。
流行性乙型脑炎 | 惊厥 | 肺炎 | 抽搐 | 出血 | 发热 | 水肿 | 昏迷
| 部位不定的疼痛 |惊厥 |婴儿睡觉惊跳 |阵发性或强直性惊厥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