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沙眼衣原体目前在美国及西欧国家的
性传播疾病中居首位,约占10%v2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每年发现的新病例高达400万例。
1.发病率 衣原体
感染的临床表现大多无特异性,患儿
感染后多为隐性
感染。据文献报道衣原体在孕妇中的
感染率达5%v30%,
感染衣原体的孕妇所生的
新生儿感染衣原体的几率高达50%,我国重庆市报道高达55%,故新生儿衣原体
感染,引起的
结膜炎的发病率为10?v63?,衣原体性
肺炎的发病率为3?v10?。
2.病原学 按包涵体的形状,对碘染色反应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分为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和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三类。
鹦鹉热衣原体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包涵体形状不规则,对磺胺类药有抵抗,主要
感染禽类和低等哺乳动物,人类偶然受染。
肺炎衣原体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
肺炎衣原体为非典型
肺炎的三种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小于6岁儿童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15%,近年来研究报道
肺炎衣原体与
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在
新生儿肺炎发病中报道很少。
沙眼衣原体含糖原较丰富,碘染色阳性,包涵体大,常充满胞浆,对磺胺药敏感,是人类的病原体。
衣原体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这种细胞内寄生的方式逃避了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衣原体主要由核酸、核糖体和近似细胞壁的细胞膜组成,其能量完全依赖宿主。衣原体可分为两种形态:代谢不活跃的细胞外期,即原始小体(直径200v400nm,成熟的衣原体,具有强
感染性)和代谢活跃增殖性细胞内期,亦称网状小体(直径800v1500nm,为衣原体的繁殖体)。衣原体经细胞的胞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原始小体转变为网状小体,依靠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网状小体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成含众多原始小体的包涵体,最后包涵体破裂释出原始小体形成新的
感染。衣原体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约需48v72h。
沙眼衣原体可分为15个主要的血清型,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综合征。
A、B、Ba、C引起流行性
沙眼,D-K引起成人的眼及生殖器
感染,新生儿的眼和呼吸道
感染,L1、L2、L3则主要引起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直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