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病,以皮肤及横纹肌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病理变化为广泛性血管炎。血管炎病变可见于皮肤、肌肉、皮下组织、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包膜。女孩患病较男孩为多,各年龄均可发病。
1.起病多缓慢,全身症状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无力、无力。通常先侵犯四肢肌肉,大都两侧对称。初起表现为上楼困难、不能蹲下,病变部位肌肉肌肉受累时可出现关节挛缩。 4.其他症状 病儿有毛发增多现象。出现胃肠道血管炎时可致溃疡、出血及黑便,甚至穿孔。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可有血沉增快、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均增高。肌电图可有肌电活动性改变,尚可做肌肉活体组织检查。
结合临床表现、肌酶增高、肌电图和肌活检结果,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相鉴别。还应与脊髓灰质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先天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等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在急性期护理工作很重要,如有咽下肌受累,吞咽困难,喂食时必须非常小心,必要时用鼻饲,如有呼吸肌受累时需用人工呼吸机。急性症状消退后,应及早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并加用透热电疗、水疗等以减轻或防止肌肉萎缩及肢体挛缩。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为治疗首选药物,泼尼松口服,开始剂量为每日2mg/kg,分3~4次服用。待血清肌酶指标降至正常、肌力恢复正常后再持续用药1~2个月,然后缓慢逐渐减量,以后用最小有效量维持l~2年或更久,减量过程中如发现血清肌酶值再次升高或肌力下降时,应增加用量。 (2)免疫抑制剂:应用泼尼松2~4个月效果不满意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剂量同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3)对治疗不满意者可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剂量同系统性红斑狼疮。 (4)其他:如应用维生素E。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类风湿关节炎 | 呼吸困难 | 神经系统 | 心力衰竭 | 出血 | 发热 | 水肿
| 巴比妥 |副醛 |水合氯醛 |
| 尿卟啉 |粪卟啉 |
| 非感染性发热 |三角肌疼痛 |腹壁广泛性钙质沉着 |关节疼痛 |皮肤弥漫性红肿 |抗Jo-1抗体阳性 |皮肤丰满度丧失 |皮肌炎Gottron征 |上台阶困难 |食管蠕动差扩张及梨状窝钡剂滞留 |双上眼睑的水肿性紫红色斑 |血管萎缩性白斑 |延髓性麻痹 |肢端硬化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