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是由
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
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大部分表现为
发热、上呼吸道炎、肢体
疼痛、
头痛等症状,随之出现肢体
瘫痪。故又称为—
小儿麻痹症―。
根据埃及木乃伊的尸骨推断,本病在公元1400年以前即已存在。我国在明、清两代的医学记载中,可以看到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
小儿惊瘫―。1908年Landsteiner与Popper首次将患者脊髓接种猴子成功获得
感染。1949年Enders等成功地用人胚细胞培养
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加以传代。1953年Salk发现接种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可预防本病,并在1955年获得推广,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被誉为本世纪医学科学一大成就。1960年开始使用Sabin等发明的减毒活疫苗后,本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受到控制。
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感染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直径约27~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含60个壳微粒,无包膜,属单链、正链核糖核酸。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
Ⅰ、
Ⅱ、
Ⅲ 型血清型,各型问很少交叉免疫,分别可用相应的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定型,
Ⅲ型间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有36%~52%的差异。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力,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冰冻条件下可保存几年,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耐乙醚和乙醇,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含氯石灰、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该病毒可用人胚肾、人胚肺、猴肾、Hela、Vero等多种细胞培养来分离病毒及制备疫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肢体迟缓性瘫痪。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本病曾肆虐全球,流行时以无症状隐性感染(90%以上)及轻症无瘫痪型为多,而麻痹型病例少于1%。自1 960年开始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来,本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我国自1994年10月至今没有发现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已于2000年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系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全身不适,部分病例发生肢体麻痹,发生瘫痪,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本病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小儿麻痹症。发生麻痹症的儿童多数留下跛行,终身致残。
诊断思路
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节,本地区有流行,具有确切接触史,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查体要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或(和)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灭,但无明显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