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输卵管炎(salpingitis)、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若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女性生殖道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免疫学特点具有比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增强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在健康妇女阴道内虽有某些病原体存在,但并不引起炎症。
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2.由于盆底肌的作用, 阴道口闭合, 阴道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污染。阴道正常菌群尤其是乳杆菌,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此外,阴道分泌物可维持巨噬细胞活性, 防止细菌侵入阴道黏膜。
3.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黏膜为分泌黏液的单层高柱状上皮所覆盖.黏膜形成皱褶、嵴突或陷窝,从而增加黏膜表面积;宫颈管分泌大量黏液形成胶冻状黏液栓,成为上生殖道感染的机械屏障;黏液栓内含乳铁蛋白、溶菌酶,可抑制细菌侵入子宫内膜。
4.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也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此外,子宫内膜分泌液也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清除少量进入宫腔的病原体。
5.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侵入。输卵管分泌液与子宫内膜分泌液一样,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清除偶尔进入上生殖道的病原体。
6.生殖道免疫系统 生殖道黏膜如宫颈和子宫聚集有不同数量淋巴组织及散在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此外,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均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 均可导致炎症发生。
【感染途径】
1.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菌群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葡萄球菌等,常沿此途径扩散(图28-1)。
2.经淋巴系统蔓延 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多沿此途径蔓延(图28-2)。
3.经血循环传播 病原体先侵人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 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图28-3)。
4.直接蔓延 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 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