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阿霉素的活性成分通过插入DNA双链的碱基对与核酸结合干扰DNA和RNA的合成。在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核周围与聚乙烯甘醇衍生物结合,形成阿霉素的脂质体。这种技术称为—隐蔽技术―(stealthtechnology)。阿霉素隐蔽脂质体是在其表面与甲氧聚乙烯甘醇(MPEG)结合。这种聚合体包裹后保护了隐蔽脂质体免受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导致在血循环时间明显增加,可能有降低阿霉素心脏毒性、增加肿瘤靶组织吸收的作用。
体内半衰期大约55h,给药后可测到低水平的Doxorubicinol(阿霉素的一种代谢物)。吸收后,本品明显分布到皮肤组织。血浆清除缓慢,剂量为20mg/m2时,平均清除率每小时0.041L/m2。
以前用过综合治疗后发展或不能耐受这些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氏肉瘤。
参见多柔比星。
与阿霉素的常见毒副反应相似。 1.严重的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2.恶心、呕吐、黏膜炎、脱发均较多见。
静脉滴注:成人剂量20mg/m2,以5%葡萄糖液250ml稀释,静脉滴注30v60min。稀释液在2v8?冷冻保存下可稳定24h,但不能与其他药物、盐水、抗生素混合。
尚不明确。
本品在临床上应用较少,目前尚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大宗临床报道。其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外阴恶性淋巴瘤 |外阴恶性淋巴瘤 |小儿癫痫 |牙龈癌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巴雷特食管 |癫痫性精神障碍 |肉瘤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