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目前仅有少量病理研究,主要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纯型。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最长的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束轴突
变性,包括支配下肢的皮质脊髓束、薄束、少量楔束、脊髓小脑束。胸髓较重,
变性轴突的神经细胞仍然保留,脊髓前角细胞可有少量缺失。后根神经节及后根、
周围神经正常,无脱髓鞘性改变。基底核、小脑、脑干、视神经也常受累。
paraplegin基因突变所致SPG7患者肌活检可发现蓬毛样红纤维(RRF)。
【病因】
病因: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已发现20个基因位点,按发现的顺序依次命名为SPG1vSPG20,其中5个基因已被克隆。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2p、8q、14q和15q有关,SPG4致病基因位于2p2l-24,是CAG重复动态突变,蛋白产物spastin蛋白与转染细胞微管相连引起长轴微管细胞骨架调控受损,最为常见,且与
痴呆有关,2p常见变异临床表现差异显著。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8p、15q和16q有关,15q最常见,SPG5、SPG7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分别定位于8p12-13,16q24.3和17p11.2;SPG5和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基因产物分别为paraplegin和FAIDH,SPG5基因突变形式有缺失和插入,paraplegin蛋白是线粒体内膜的金属蛋白酶,与16q变异有关。已证实患者存在氧化磷酸化缺陷。
3.X连锁隐性遗传少见,SPG1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产物为细胞黏附分子L1(CAM-L1),已发现致病性突变包括点突变(Ile179Ser,Gly370Arg)和3、26、28号外显子小缺失;SPG2致病基因Xq21-22,基因产物为含脂质蛋白(PLP),已发现5种致病性点突变(His139Tyr,Trp144Term,Ser169Phe,Ile186Thr,Phe236Ser)。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已发现33个致病基因位点, 按照发现的顺序依次命名为SPG1SPG3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单纯型HSP中,SPG 4、SPG 3A、SPG 6占了大多数。SPG4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2p,编码spastin蛋白,基因缺陷的结果使细胞骨架不稳定,线粒体分布异常,轴浆转运障碍;SPG3A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4q, 编码atlastin;SPG6致病基因NIPA 1位于染色体15q。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HSP与SPG 5、SPG 7、FALDH 有关。SPG 5定位于8p12-q13;SPG 7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6q,编码paraplegin蛋白,基因缺陷可以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FALDH 编码脂肪醛脱氢酶,是sj6gren-Larsson综合征的相关基因。
X 连锁隐性遗传性HSP少见,SPG 1致病基因定位于Xq 28,编码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L1-CAM);SPG 2致病基因定位于Xq 22, 编码髓鞘蛋白脂蛋白(PLP)。
病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单纯型HSP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轴突
变性, 以皮质脊髓束和薄束的终末部分改变最明显, 脊髓小脑束纤维受累较轻。
变性纤维的神经元胞体保留, 没有原发的脱髓鞘改变。在一些病例中可以见到脊髓前角细胞的丢失,背根神经节、后根和
周围神经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