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型牙周炎 ( juvenile periodontitis )
别名: 青少年型牙周炎;牙周变性;periodontosis
解释 收起

概述:青少年型 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JP)过去曾被称为牙周 变性(periodontosis)。Gottlieb于1923年首次报告1例死于流感的年轻男性患者,其牙周组织有严重的 变性及牙槽骨吸收。作者认为这是不同于 单纯性牙周炎的一种疾病,命名为弥漫性牙槽萎缩(diffuse atrophy of the alveolar bone),后又提出牙骨质的先天发育不良可能为本病的病因。Orban和Weinmann于1942年提出牙周 变性的命名并根据一例尸体解剖的结果,提出该病首先发生于牙周膜主纤维的 变性,导致牙骨质停止新生和牙槽骨吸收,然后才是结合上皮增生和 炎症的发生。此后一段时期内普遍认为本病是由于某种全身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 变性,而 炎症是继发的。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未能找到 变性的证据。1966年世界 牙周病专题讨论会提出摒弃牙周 变性的名词,但指出的确在青少年中存在着一种与成人型不同的 牙周炎。1969年Butler引用Chaput等在1967年提出的法文名称,将本病命名为青少年型 牙周炎。此名称逐渐得到公认,因为:
    ①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还是 炎症,而非 变性;
    ②发生于年轻人;
    ③从临床特点来看确实有别于成人型。Baer在1971年提出本病的定义为—发生于全身健康的青少年的一个以上恒牙的牙槽骨快速破坏??牙周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一致―。Baer虽仍坚持称本病为牙周 变性,但他所提出的7条诊断标准,至今仍被用作对青少年型 牙周炎的严格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