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 psychic dependence due to independent substance )
别名: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解释 收起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伴发 精神障碍,是指来自体外的且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所伴发的 精神障碍。此类 精神障碍按病因可包括酒依赖、酒 中毒、 阿片类物质、镇静安眠药、麻醉剂、兴奋剂以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农药、一氧化碳、重金属,以及其他物质 中毒)伴发的 精神障碍等。应用精神活性物质以后,紧接着产生心理、生理症状,行为或反应方式的改变(恶心、 呕吐、 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痛觉迟钝等),同时使精神活动能力明显下降或社会功能明显下降。 急性中毒或戒断可出现 意识障碍或精神病状态。慢性 中毒可出现 人格改变、 遗忘综合征和 痴呆。     对药物依赖所用的术语描述和应用经历了反复长时间的修改,在过去药瘾(drug addiction)、药物滥用(drug abuse)、药物使用不当(drug misuse)往往混用,1964年WHO专家委员会正式建议不用上述名词,一律改用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这一新术语,1974年WHO提出了药物依赖的定义,把药物依赖规定为一种强烈地渴求,并反复地应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1980年DSM-?把此类障碍区分为2大类: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最近的DSM-?-R(1987)也保留了2个类别。药物滥用是指由于应用精神活性物质已导致对健康或身体的损害和危险,但不能满足精神活性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除长期反复使用的历史以及强烈渴求以外,常见还有不择手段地求得,以及对此类药物增大的耐受量和停用后出现 戒断反应等。     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和精神或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前者指反复服用药物使中枢 神经系统发生了某些生理、生化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地存在于体内,以免发生特殊的,称之为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的现象。此种综合征指某种药物已形成躯体依赖,一旦戒药即可出现一定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轻者只感到难受,全身不适感,重者可威胁生命。戒断症状大部分由自然停药引起,也可因使用拮抗药,使药物作用暂时减弱或阻断引起,后者称诱发性戒断综合征(precipitation of abstinence syndrome),如吗啡可因应用拮抗药烯丙吗啡(nalorphine,丙烯吗啡)诱发戒断症状。形成躯体性依赖的药物和形成耐药性的药物类似,但范围较窄。典型的躯体依赖药物是吗啡、巴比妥类以及 酒精类。病人对药物的要求,随躯体性依赖的形成而加强。精神性依赖是指对药物的渴求。所有依赖药物都有精神依赖的特点。此时病人对药物的渴求非常强烈,以致不择手段地设法获取药物,虽然他们认识到药物对个人的身体、家庭、社会的危害性。精神依赖的产生和药物种类以及个体特点有关,其中以药物种类最重要。有的药物很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如罂粟碱类的可待因。以及哌替啶(度冷丁)、巴比妥类、 酒精、苯丙胺、 大麻类等。属于机体方面的条件是:遗传素质、过去的教育环境,现在的处境。一般认为性格或某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对药物的感受性有显著影响。有的药物只引起精神依赖,而不引起躯体依赖,如尼古丁、四氢 大麻酚(4-tetrahydrocannabinol)麦角酸乙酰胺(LSD-25),致幻剂等。     耐药性(tolerance)是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其药效逐渐减低,如要取得与用药初期同等效力,必须增加剂量。药物依赖病人中有的产生耐药性,但也有的并不产生耐药性。一个人可同时对数种药物产生依赖性。     依赖药物按其精神性依赖、躯体性依赖和耐药性可分成下列类型(表1):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