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MPS)是一组由溶酶体异常引起的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系酶的活性缺陷使不完全分解的氨基葡萄糖贮积而引起的先天性 风湿病。其共同临床特征为有程度不等的骨骺改变,智力落后,内脏受累和 角膜浑浊;生化特点是酸性黏多糖分解代谢缺陷,以致细胞内贮积过多的黏多糖,同时尿中也有过多的黏多糖排出。 自Hunter(1917)和Hurler(1919)分别报道MPS?型和MPS?型病例以来,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早期曾称为‐承霤病?,1952年以后,由于在病人肝内发现硫酸 皮肤素沉积,并将这类综合征改称为 黏多糖贮积症。1957年发现病人尿中黏多糖增多。McKusick等(1965)根据病人尿中排出黏多糖的类型不同而将本病分为6型。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迅速发展证明,黏多糖在细胞内沉积是发生在溶酶体内。人们掌握了培养成纤维细胞的技术之后,对于了解MPS的生化异常和发现不同的遗传类型都有重要影响。现已阐明MPS的7个类型12个病种的临床和生化特点。每一个类型都由不同的基因突变所引起。现将本病分类列表介绍如下(表1)。 黏多糖贮积症?型,本型又称胡勒(Hurler)综合征、承霤病、MPSI-H。既往曾称软骨-骨 营养不良。胡勒(Hurler)于1917年首先描述,国内自1955年以后也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