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鼻中隔偏曲系由于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可影响鼻腔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鼻中隔部分呈尖锐突起者称棘突或距状突;呈长条状隆起者称嵴突;若鼻中隔软骨突入鼻前庭则称鼻中隔软骨前脱位。事实上鼻中隔完全正直者甚少,常有不同程度的偏斜,且上述各种形态可同时存在。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如无功能障碍,可不做任何处理。
由于鼻中隔在新生儿时为软骨,以后犁骨与筛骨垂直板先后逐渐骨化,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而使中隔的形态变异,可出现各种症状。兹将各种类型分述如下:
1.按部位分类
(1)软骨部偏曲:多为外伤所致,常引起鼻呼吸障碍。软骨部前端偏曲,向一侧鼻前庭突出,称鼻中隔软骨脱位,该处黏膜干燥,易致
鼻出血。
(2)骨部偏曲:多因
发育异常或肿块压迫所致。筛骨垂直板偏曲,常压迫中鼻甲,阻塞中鼻道,影响该侧鼻腔通气和引流。犁骨偏曲则形成鼻中隔嵴突。
(3)混合型偏曲:多由于幼年鼻外伤,偏曲随生长而发展。其偏曲不仅累及鼻中隔各部分,且伴有鼻腔侧壁畸形,故严重影响鼻部生理功能,并成为耳鼻咽部并发症的重要病因。
2.按形态分类
(1)—C―形偏曲: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均向一侧偏曲,与该侧中、下鼻甲接触,阻碍鼻腔呼吸和引流。
(2)—S―形偏曲:筛骨垂直板向一侧偏斜,中隔软骨向另一侧偏斜。常致两侧鼻腔呼吸和引流障碍。
(3)嵴突(骨嵴):鼻中隔的长条形突起,自前下向后上方倾斜。多为鼻中隔软骨、鼻嵴或犁骨上缘混合偏曲。有的为鼻中隔软骨边缘脱位与犁骨重叠所致。伸入中鼻道的嵴突,可阻塞上颌窦和筛窦开口,一般对呼吸的障碍不大。位于前下方的嵴突常为
鼻出血的局部原因。
(4)距状突(骨棘):为局限性尖锐突起,常位于鼻中隔软骨的后端,或其与筛骨垂直板、犁骨交接处。其尖端压迫鼻甲黏膜,可引起
反射性头面部神经痛。
3.按高低分类 高位偏曲常阻塞中、上鼻道,压迫中鼻甲,常为
鼻窦炎的病因。低位偏曲除阻碍分泌物引流外,影响较小。
4.按偏斜方向分类 有纵偏、横偏及斜偏,除鼻中隔偏曲外,常伴有鼻外形歪斜。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有突起,影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并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多由于外伤和发育异常所致。如鼻中隔偏曲未引起功能障碍者或患者不适者,为生理性偏曲,可不予处理。
鼻中隔构成鼻气道的内侧壁,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者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者,称为鼻中隔偏曲(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对于无鼻功能障碍的鼻中隔偏曲则称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的原因主要为遗传因素、发育异常、外伤、局部受压(肿瘤、异物)等,临床常见类型有“C”形偏曲、“S”形偏曲、棘突(矩状突)、嵴突等,也可呈形态复杂的混合偏曲(表23-1)。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是鼻中隔偏曲的重要原因,如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或鼻中隔软骨脱位,均可引起鼻中隔变形。鼻中隔偏曲可随偏曲的部位、程度和形态不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鼻出血、反射性头痛,也可出现鼻分泌物增多、嗅觉障碍、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咽部不适等症状。
鼻塞为最常见的症状。开始为偏曲侧鼻腔呼吸不畅,感冒后加重;久之偏曲对侧鼻腔的鼻甲可因代偿性肥厚,导致鼻道狭窄,出现双侧鼻腔呼吸障碍。尤其在儿童发育期影响最大,长期鼻塞而张口呼吸的儿童,可导致颌面部发育畸形,甚至影响肺部扩张,形成鸡胸。
(二)查体要点
如为鼻中隔软骨段偏曲,前鼻镜检查即可发现。鼻中隔后段或高位偏曲易被忽略,需用减充血剂收缩鼻黏膜后,仔细检查方可窥见。同时检查偏曲部位是否压迫相对应的鼻甲,以及是否影响鼻道引流。鼻中隔偏曲患者还可伴有外鼻畸形,如鼻梁偏斜、前鼻孔狭小等。此外,应将口腔、咽腔和耳部检查作为常规,以了解周围器官的病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