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探索晚期肝癌分子标志物:外周血细胞因子和肿瘤免疫微环境为靶免治疗提供疗效预测的新思路2022年3月30日著名国际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 = 12.531)在线刊登了题为“Serum concentration of CD137 and tumor infiltration by M1 macrophages predict the response to sintilimab plus bevacizumab biosimilar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周爱萍教授团队与肝胆外科蔡建强、赵宏教授团队携手完成,旨在从外周血细胞因子及肝癌免疫微环境中寻找晚期肝细胞癌(HCC)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的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以期为晚期HCC靶免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筛选提供依据。...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致命的癌症。两种生物标志物用于肝细胞癌诊断,包括甲胎蛋白(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然而,关于生物标志物和肝细胞癌诊断的数据并不一致。为此,在泰国孔敬大学的大学医院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PIVKA-II,AFP或两种生物标志物的组合是否对HCC具有最佳的诊断特性。肝癌的两个生物标志物HCC的两个主要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和新兴生物标志物:PIVKA-II(维生素 K 缺乏或拮抗剂-II 诱导的蛋白质)又称异常凝血酶原(DCP)。这些标志物在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FP和PIVKA-II的列线图(Nomogram图)可用于区分HCC和肝内胆管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95.1% 。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均可作为射频、手术切除、栓塞或放疗等多种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早在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数据:中国新发癌症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癌症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中。肿瘤已经发展成为极具危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肿瘤同心脑血管病、抑郁症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死神”。患者甲医生,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看得云里雾里患者乙肿瘤标志物那么多指标,哪些指标与癌症有关?Q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于1978年被发现,它是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自身产生或机体对抗肿瘤而产生的一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和组织细胞中,当它达到一定水平时,可反映某些肿瘤的存在和生长。目前发现的肿瘤标志物有80多种,常用的有30多种。...
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胃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所造成的疾病负担逐年攀升。然而我国胃癌患者早诊率低、病死率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仍不到40%,胃癌防控面临重大挑战。基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二级预防”策略是有效降低胃癌疾病负担的关键手段。目前胃癌二级预防主要依靠内镜筛查,该方法可显著降低浸润性胃癌发生和死亡风险,并改善受检者的生存率。然而,基于全人群策略的内镜筛查并不现实。有必要通过确定筛查年龄、筛查间隔等关键要素以制定精准筛查策略,并探索潜在生物标志物,以优化识别高危人群,最终实现胃癌精准分级干预。...
随着癌症负担的不断上升,怎么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怎样选择癌症早筛方法?如何进行癌症预防?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相关肿瘤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读。肿瘤标志物并非唯一诊断标准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赵赟博介绍,肿瘤标志物数值高低不能单纯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准,也不能作为肿瘤早期筛查的唯一手段。“很多人以为,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正常就没有肿瘤,或者以为肿瘤标志物异常就有肿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医师李力人说,实际上,很多肿瘤患者确诊时肿瘤标志物都是正常的,比如癌胚抗原是肠癌的标志物,但是只有40%的肠癌患者出现癌胚抗原升高,“也就是说,癌胚抗原正常不代表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