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食管闭锁常与食管气管瘘同时存在,约占90%,极少数病例无瘘管,可分为5个类型(图1)。
1.
Ⅰ型 食管上下两段不连接,各成盲端,两段间的距离长短不等,同气管不相通连,无食管气管瘘。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一般食管上段常位于T3~T4水平,下段盲端多在膈上。此型较少见,占4%~8%。
2.
Ⅱ型 食管上段与气管相通,形成食管气管瘘,下段呈盲端,两段距离较远。此型更少见,占0.5%~1%。
3.
Ⅲ型 食管上段为盲管,下段与气管相通,其相通点一般多在气管分叉处或其稍上处。两段间的距离超过2cm者称A型,不到1cm者称B型。此型最多见,占85%~90%或以上。
4.
Ⅳ型 食管上下段分别与气管相通连。也是极少见的一种类型,占1%。
5.
Ⅴ型 无食管闭锁,但有瘘与气管相通,又称H型,为单纯食管气管瘘,占2%~5%。
由于以上不同病理情况,小儿口腔分泌液或乳液气管有瘘者可直接流入气管。食管下段与气管相通,胃液可反流入气管。最后均可引起吸入性肺炎。食管闭锁也常同时合并其他畸形,约占50%,第
Ⅰ型最易发生。以先天性心脏病(19%~35%)、肠闭锁、肛门闭锁(20%~40%)最常见,其次为生殖泌尿系(10%~15%)、肌肉骨骼系统、颜面(兔唇、腭裂)、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以上畸形有的也是危及生命或需紧急手术者。
【病原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食管闭锁常与食管
气管瘘同时存在,约占90%,极少数病例无瘘管,可分为5个类型(图1)。
1.?型 食管上下两段不连接,各成盲端,两段间的距离长短不等,同
气管不相通连,无食管
气管瘘。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一般食管上段常位于T
3vT
4水平,下段盲端多在膈上。此型较少见,占4%v8%。
2.?型 食管上段与
气管相通,形成食管
气管瘘,下段呈盲端,两段距离较远。此型更少见,占0.5%v1%。
3.?型 食管上段为盲管,下段与
气管相通,其相通点一般多在
气管分叉处或其稍上处。两段间的距离超过2cm者称A型,不到1cm者称B型。此型最多见,占85%v90%或以上。
4.?型 食管上下段分别与
气管相通连。也是极少见的一种类型,占1%。
5.?型 无食管闭锁,但有瘘与
气管相通,又称H型,为单纯食管
气管瘘,占2%v5%。
由于以上不同病理情况,小儿口腔分泌液或乳液
积聚在食管上段盲袋内,均可回流至咽部,被吸入呼吸道。食管与
气管有瘘者可直接流入
气管。食管下段与
气管相通,胃液可反流入
气管。最后均可引起
吸入性肺炎。食管闭锁也常同时合并其他畸形,约占50%,第?型最易发生。以
先天性心脏病(19%v35%)、肠闭锁、
肛门闭锁(20%v40%)最常见,其次为生殖泌尿系(10%v15%)、
肌肉
骨骼系统、颜面(兔唇、
腭裂)、中枢
神经系统畸形。以上畸形有的也是危及生命或需紧急手术者。
【病因】
胚胎初期食管与
气管均由原始前肠发生,二者共同一管。在5~6周时由中胚层生长一纵嵴,将食管
气管分隔,腹侧为
气管,背侧为食管。食管经过一个实变阶段,由管内上皮细胞繁殖增生,使食管闭塞。以后管内出现空泡,互相融合,将食管再行贯通成空心管。若胚胎在前8周内发育不正常,分隔、空化不全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畸形。有人认为与血管异常有关,前肠血流供应减少,可致闭锁。高龄产妇、低体重儿易于发生,1/3为
气管瘘发病率1:(2500~4000)。英国利物浦医院1967~1975年间98065次出生中发生30例,发生率0.3‰;1990年英国资料报道为0.22‰~0.3‰。1976年和1986年美国学者统计为0.16%~0.33%。也有文献报告食管闭锁发病率仅次于肛门直肠畸形和
肛门闭锁3例,
肾发育不全、
Down综合征、十二指肠闭锁、Vater综合征及旋转不良各2例,
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
唇裂、左主动脉弓、
室间隔缺损、胃窦蹼、幽门狭窄和小头畸形各1例。Holder(1958)综述3349例食管闭锁病例,发现约1/3有两系统同时畸形。其中合并
心血管系统畸形609例(18.1%)、胃肠道畸形606例(18.0%)、泌尿生殖系畸形256例(7.6%)。我国邵令方(1952)尸检1例本病死婴,发现同时存在心血管、消化、泌尿
生殖系统畸形多达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