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原发性
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atulinemia,PM), 是指血中IgM含量显著升高(>10.0g/L)。巨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M(IgM),人体IgM正常含量是0.6v2.0g/L。因其分子量巨大(950000),故又称巨球蛋白。巨球蛋白是人体免疫抗体之一,具有溶菌、血型抗体、细胞膜抗原识别受体、激活补体等生物功能。
巨球蛋白血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
巨球蛋白血症又称Waldenstr?m
巨球蛋白血症,属恶性浆细胞病范畴,其IgM为单克隆性;继发性
巨球蛋白血症多继发于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IgM多为多克隆性。原发性与继发性
巨球蛋白血症在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诸方面均有区别,故应鉴别。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系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IgM蛋白(巨球蛋白)的淋巴样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年发病率约为3/100万,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2% ,多见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上以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高黏滞血症、出血倾向、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WM病因迄今不明,可能与职业接触有关,但尚不能肯定。本病有一定遗传倾向,有些家族中有多例WM患者。部分患者由MGUS进展而来。尚有部分报道WM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诊断思路
多数WM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病程进展缓慢。
1.贫血 为最常见症状。贫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骨髓淋巴样浆细胞浸润红系受抑制生成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和出血等。
2.出血 40%患者临床发现皮肤紫癜、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出血、视网膜出血。出血原因主要为异常IgM参与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血小板计数大多正常,但巨球蛋白包裹血小板,干扰了血小板因子释放,影响了血小板功能。异常IgM可与
Ⅱ、
Ⅴ、
Ⅶ、
Ⅷ 、
Ⅸ、
Ⅹ、
Ⅺ等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而抑制了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延长,导致出血。血清黏滞度增高、冷沉淀物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等造成血管壁损伤导致出血倾向。
3.感染 WM患者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低致免疫缺陷,易发生反复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但不如MM患者严重。
4.高黏滞综合征 大部分WM患者血清黏滞度升高,但仅有15%~20% 出现相关的症状,是否出现症状与血清黏滞度有关,血清相对黏滞度2~4时罕有症状,5~8时很多有症状,8~10时几乎都有症状,>10全部有症状。主要表现为眼视网膜病变引起视力障碍;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肢体麻木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皮肤黏膜出血及视网膜出血;血清黏滞度升高导致血浆容量增加和血管阻力增加,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5.冷球蛋白血症部分异常IgM蛋白是冷球蛋白质,表现为冷球蛋白血症的特点。主要特征为:雷诺现象、寒冷诱发的周围血管闭塞、肢端发绀、关节疼痛等。
6.组织器官浸润 约半数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肝、脾、淋巴结肿大;10%~30%患者有蛋白尿,但很少超过1g/24h;大约20% 累及周围神经,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末梢感觉障碍,下肢较上肢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听力障碍、眼震、复视、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2%有溶骨性损害,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疏松;眼部浸润可引起眼眶肿瘤、眼球突出和孤立性眼神经麻痹;肺、胃肠道浸润罕见。淀粉样变性发生率不足5%,主要侵及心、肾、肝和肺。
查体要点
可有贫血貌、皮肤黏膜出血点等相应的贫血、出血体征。约半数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体征。眼底镜检查视网膜静脉节段性扩张,呈现“腊肠样”现象,此外,常可观察到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同时应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明确有无神经系统的体征改变。伴感染时,注意相应感染的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