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
解释 收起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AR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呈持续流行增加趋势。最新调查表明,我国北京和广州市13~14岁儿童的患病率已达10.4%,年平均上升0.33%。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参与制定的诊疗指南“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公开发表,指出AR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常与哮喘同时存在,并强调AR是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在ARIA指南中,有别于传统上将AR分为季节性(seasona1)和常年性(perennia1),而是根据鼻部症状的发作时间分为间歇性(intermittent)和持续性(persistent),同时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和对生存质量(quality oflife,QOL)的影响分为轻度和中一重度(图24-1)。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首先要了解一般病史、环境和职业方面的情况,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变应性疾病史,积极寻找接触致敏原的线索。在我国,常见的吸人物变应原有尘螨(屋尘螨、粉尘螨)、花粉(蒿属、蓰草、桦树、柏树、豚草花粉等)、动物皮毛或皮屑(猫、犬、马等)、真菌(链格孢霉、多主枝孢、烟曲霉等)、蟑螂等,但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分布特点。在没有其他变态反应症状的AR患者中,食物过敏是很少见的。
   AR临床定义为鼻黏膜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炎症反应而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等。因此,在采集病史时应详细询问有哪些相关症状、发作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对患者QOL的影响,以及过去的治疗情况等。这对AR的正确诊断、严重度的判断和对治疗反应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AR通常首次发病于儿童和少年。而且,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常伴发变应性结膜炎、湿疹、哮喘、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尤其在儿童期。另一方面,大多数哮喘患者有季节性或常年性AR症状。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AR与哮喘的相关性。
   
    (二)查体要点
    鼻镜检查应注意观察:
   
    ①鼻腔的解剖结构,如鼻中隔有无偏曲、下鼻甲的大小、中鼻道的结构等;
   
    ②鼻黏膜的色泽;
   
    ③鼻分泌物的量和外观。
    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为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但并不一定呈对称性,通常可观察到下鼻甲水肿,表面附有水样黏液。这些异常有时仅局限于下鼻甲的后部,需要鼻内镜进一步检查。中鼻道黏膜也可呈水肿样改变,但息肉极少见。与正常人比较,AR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并无明显增加。
    如在发作间歇期,鼻黏膜可表现为正常。但在有多年病史的AR患者,可见鼻黏膜慢性水肿和(或)鼻道黏性分泌物。
    对持续性AR患者应根据病史、胸部检查结果,确定是否合并哮喘。如有可能,测定吸人支气管扩张剂前后的气流阻塞情况。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它是呼吸道中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均有很大的干扰,且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此病与哮喘密切相关,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AR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呈持续流行增加趋势。最新调查表明,我国北京和广州市13~14岁儿童的患病率已达10.4%,年平均上升0.33%。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参与制定的诊疗指南“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公开发表,指出AR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常与哮喘同时存在,并强调AR是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在ARIA指南中,有别于传统上将AR分为季节性(seasona1)和常年性(perennia1),而是根据鼻部症状的发作时间分为间歇性(intermittent)和持续性(persistent),同时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和对生存质量(quality oflife,QOL)的影响分为轻度和中一重度(图24-1)。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首先要了解一般病史、环境和职业方面的情况,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变应性疾病史,积极寻找接触致敏原的线索。在我国,常见的吸人物变应原有尘螨(屋尘螨、粉尘螨)、花粉(蒿属、蓰草、桦树、柏树、豚草花粉等)、动物皮毛或皮屑(猫、犬、马等)、真菌(链格孢霉、多主枝孢、烟曲霉等)、蟑螂等,但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分布特点。在没有其他变态反应症状的AR患者中,食物过敏是很少见的。
   AR临床定义为鼻黏膜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炎症反应而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等。因此,在采集病史时应详细询问有哪些相关症状、发作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对患者QOL的影响,以及过去的治疗情况等。这对AR的正确诊断、严重度的判断和对治疗反应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AR通常首次发病于儿童和少年。而且,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常伴发变应性结膜炎、湿疹、哮喘、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尤其在儿童期。另一方面,大多数哮喘患者有季节性或常年性AR症状。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AR与哮喘的相关性。
   
    (二)查体要点
    鼻镜检查应注意观察:
   
    ①鼻腔的解剖结构,如鼻中隔有无偏曲、下鼻甲的大小、中鼻道的结构等;
   
    ②鼻黏膜的色泽;
   
    ③鼻分泌物的量和外观。
    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为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但并不一定呈对称性,通常可观察到下鼻甲水肿,表面附有水样黏液。这些异常有时仅局限于下鼻甲的后部,需要鼻内镜进一步检查。中鼻道黏膜也可呈水肿样改变,但息肉极少见。与正常人比较,AR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并无明显增加。
    如在发作间歇期,鼻黏膜可表现为正常。但在有多年病史的AR患者,可见鼻黏膜慢性水肿和(或)鼻道黏性分泌物。
    对持续性AR患者应根据病史、胸部检查结果,确定是否合并哮喘。如有可能,测定吸人支气管扩张剂前后的气流阻塞情况。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要点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最新进展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0 诊断依据 展开
11 相关课件 展开
12 相关药品 展开
13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