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病(cutaneous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结核杆菌可以直接侵犯皮肤(外源性、接触感染),可以从其他脏器的结核灶经血行播散或淋巴播散到皮肤(内源性、体内病灶播散);可以是初次感染,也可以是再次感染。现在通常把皮肤结核分为两类:
①结核杆菌直接导致的皮肤病损,即原发性皮肤结核与再感染性皮肤结核;包括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结核性下疳)、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溃疡性皮肤结核或腔口皮肤结核。
② 由结核杆菌超敏反应所致的皮肤病损,又称结核疹。包括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硬红斑、瘰疬性苔藓及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诊断思路
1.结核杆菌直接导致的皮肤病损
(1)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少见。见于未接受卡介苗接种者。病损位于面部或其他暴露部位。为丘疹,无触痛,后形成潜行性溃疡伴肉芽肿性基底。局部淋巴结肿大、不痛。可形成瘘管。
(2)寻常狼疮:通常为小的边界清楚的红棕色丘疹或结节(果酱样结节)。边缘逐步扩大,中央萎缩,形成斑块。有时中央溃疡,边缘又有新的结节产生。迁延不愈。有四种临床类型:斑块型、溃疡型、增殖型和结节型。
(3)疣状皮肤结核:常见于手部、下肢。为单侧、疣状斑块,边缘生长缓慢而不规则,可以相互融合成乳头状、中央萎缩,可以从病损中挤出脓液。可持续数年,也可自愈。
(4)瘰疬性皮肤结核:坚实的无痛性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化脓形成溃疡和窦道,溃疡呈潜行性边缘与肉芽肿基底。可排出有干酪样物的稀薄脓液。
(5)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少见,主要见于免疫低下宿主。针头到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丘疹,常见疱疹、紫癜和中央坏死。
(6)溃疡性皮肤结核或腔口皮肤结核:主要见于口腔、口周、肛周、外阴。病损初为红色丘疹,发展成为疼痛性、软的、浅溃疡。
2.结核疹
(1)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慢性、复发性、坏死性的双侧皮肤丘疹。愈后留瘢痕。通常位于肢体伸侧,成串分布。皮损呈无症状的、铁锈色小丘疹,中央结痂。
(2)硬红斑: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屈侧,触痛性结节或斑块,可以破溃、形成瘢痕。
(3)瘰疬性苔藓:儿童多见,好发于躯干,多突然发生,无自觉症状。为粟粒大小的丘疹,上覆细小鳞屑,可呈肤色、淡红色或、黄红色或黄褐色。群集分布,呈苔藓样外观。
3.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皮损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附近。1~2mm大小的半透明状结节,淡红、紫红或淡褐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
(二)检查要点
皮肤结核的皮损有下列特点,且多无自觉症状,检查时可得到提示:
1.粟粒大小的丘疹主要见于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瘰疬性苔藓,也可以见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2.半透明 “果酱样”结节,质软 主要见于寻常狼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3.溃疡与瘢痕交错发生 主要见于溃疡性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硬红斑;其中前两者溃疡底部多为肉芽组织。
4.疣状增生主要见于疣状皮肤结核。
(四)诊断步骤
对于结核杆菌直接导致的皮肤病损,诊断流程见图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