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成虫与幼虫大量
感染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头节吸盘、小钩、体表的微毛对人肠黏膜有明显损伤;虫体分泌物也可产生毒性作用。在成虫附着的肠黏膜发生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
淋巴细胞与
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
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
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
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
微小膜壳绦虫
感染,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肠灌洗液特异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动物实验证明,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可被动转移保护性免疫力。此外,保护性免疫力与T细胞有关,T细胞被动转移也能影响免疫力。
【病因】
病因:成虫长25v40mm,宽1m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有单列头钩20v30个。颈细长,颈后有体节100v200节,少数多达1000节,每节片有圆形睾丸3个,卵巢分2叶,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含虫卵80v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v37δ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细丝4v8根伸出,胚膜内有六钩蚴(图1)。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即钻入小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肠腔,吸附肠壁,约在
感染后1个月成熟产卵。其虫卵亦能在肠内孵化,形成自身重复
感染。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甲虫吞食虫卵后孵出六钩蚴,入其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甲虫如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