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大体
肿瘤直径在14v20cm,重500v2000g,灰白、灰黄色,实性,结节状,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囊腔,可见黏液样变及
出血、坏死灶。
2.光镜检查 最常见的是弥漫成片的圆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上皮样小细胞,细胞浆很少,几乎完全由细胞核组成,核深染,有相对小的核仁,核分裂象多。瘤细胞也可排列呈巢状或索状,在多数
肿瘤中还可见到滤泡样结构。在25%的
肿瘤中有含丰富嗜酸性胞质的大细胞,核呈泡状,核仁明显,两种细胞可混合存在或成群聚集,比例多寡不一。在9%的
肿瘤中有一些富含黏液的细胞。
【病因】
病因:多数作者认为卵巢
小细胞癌很可能起源于卵巢体腔上皮、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这三类常见
卵巢肿瘤中的一类。卵巢
小细胞癌与这三类
肿瘤虽有明显的不同,但也都有相似之处。
Ulbright等曾认为本瘤由生殖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除其发病年龄类似
生殖细胞肿瘤外,还在光镜、电镜下发现细胞外基底膜样物质及细胞内玻璃小体,颇似卵黄囊的结构。但据后来Aguirre(1989)等观察,所谓的基底膜样物质可以在多种类型的
肿瘤中存在,玻璃样小体染色的强度和性质都与卵黄囊瘤不同。血清甲胎蛋白(AFP)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皆阴性。临床上还注意到对生殖细胞敏感的化疗药对本瘤无效,北京协和医院一例卵巢
小细胞癌曾用目前认为对
生殖细胞肿瘤疗效很好的PVB方案6个疗程,毫无效果,也不支持起源于
生殖细胞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