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炎症称为心包炎。常为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或并发症,也可单独发生。病因有感染性(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自身免疫、药物、心脏损伤等。小儿以化脓性、结核性、风湿性、病毒感染等多见。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可单独存在,或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可由临近组织蔓延而来。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纤维蛋白性及渗出性心包炎两个类型。
1.症状 (1)全身症状:多有原发病如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干咳、关节痛、上腹痛等。 (2)心前区疼痛:为疼痛可辐射到上腹部和肩部。 (3)心包炎,通过穿刺液培养,可明确致病微生物。
治疗 1.病因治疗 ①细菌性心包炎:根据不同病因选用抗生素,宜采用杀菌剂,静脉给药,疗程6~12周为宜。 ②结核性心包炎:抗结核治疗,多采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联合用药,疗程1年半至2年。有渗出时加用泼尼松,日服6~8周。 ③风湿性心包炎:抗泼尼松1 2mg/(kg·d)分次口服。疗程4~8周。 ④病毒性心包炎:重症选用泼尼松治疗。 2.对症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支持疗法,如输血、丙种球蛋白等。 3.出现急性心包压塞症状时,需及时穿刺放液。化脓性心包炎除抗生素外,常需心包引流术。
一、常见的病因有化脓性、结核性、风湿性、非特异性、尿毒症性等。 二、症状 (一)心前区疼痛。 (二)心包渗液症状心前区满闷,上腹部胀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紫绀、乏力、下肢水肿,甚至发生水肿。 四、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扩大,呈梨形或烧瓶状,心影形态可随体位而变,心搏动减弱或消失,肺野尚清楚。 五、心电图心包积液时QRS波群呈低电压,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引起ST段及T波的改变,连续心电图观察,可看到ST-T演变过程。开始sT段抬高,除aVR及V1导联外,ST段呈弓背向下型的上升,ST段恢复到基线后,T波低平,进一步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六、超声心动图心包腔有液性暗区。 七、心包穿刺抽出液体。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心电图、x线及超声检查恢复正常。 二、好转标准 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及超声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支持疗法 | 呼吸困难 | 心脏损伤 | 败血症 | 结核病 | 风湿热 | 心悸 | 心悸 | 发热 | 咳嗽 | 休克 | 水肿
| 冠状动脉栓塞 |肩部牵涉痛 |脉搏快而弱 |上腹部疼痛 |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缩窄性心包炎 |突发性疼痛 |心包积液 |心包膜发炎 |心包破损伤 |心包缩窄 |心包纤维增厚 |心包压塞 |心包炎 |心悸 |心律失常 |心率过缓 |心前区隆起 |心前区隐痛 |心音异常 |心脏压塞征象 |心脏增大 |胸部隐痛 |胸腔积液 |胸水 |胸痛 |血沉增快 |血性渗液 |左胸痛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