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无
晶状体眼(aphakia)是指眼内缺少
晶状体。瞳孔区缺少
晶状体的情况也包括在这个范畴之内,称之为无
晶状体状态。例如
晶状体脱位,因为此时的
晶状体不能参与眼屈光系统的共同作用。1856年,von Helmholtz首次对无
晶状体眼的光学特点作了阐明,在无
晶状体眼,远处平行光线聚焦于
角膜顶点后约31mm,为高度
远视,外界物体形成模糊影像,无
晶状体眼无调节力。
无
晶状体眼大多属于医源性,即主要由于
白内障手术所引起。再者幼儿
先天性白内障或创伤性
白内障后自行吸收也较多见。原发性无
晶状体眼较少见。此外全身性疾病如Marfan综合征等亦可合并发生无
晶状体眼。
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无
晶状体眼的记载和用高度凸透镜矫正无
晶状体眼的介绍。但对无
晶状体眼的光学特点予以描述的是由Helmohy于1856年所完成。根据Gullstrand研究正视眼的总屈光力为58.64D,缺少了
晶状体后,眼的屈光系统只剩下
角膜的+43.05D屈光力,因而形成高度
远视,这种眼
远视力明显降低,无晶体后眼的调节作用即不存在,其
近视力降低更为明显。同时
白内障手术后不可避免地都会产生
角膜性
散光。术后8v16天可达8v10D,以后逐渐下降,约到第6周可降至2v3D,3个月后可稳定在最小值。即使现代眼科手术损伤轻微仍应待
散光稳定后方可验光配镜。
概述
无晶状体眼是因为各种原因,如外科手术后或穿孔伤等失去晶状体的一种状态。虽然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发展得很快,但人工晶状体并非适合于所有去除晶状体的患者。对于那些眼外伤、复杂的眼内手术术后,以及相对年轻的患者,尤其婴儿,植人人工晶状体被认为是有危险性的。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单眼或双眼为无晶状体眼。
使用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其产生的像的大小约是正视眼的130% ,因此会出现融像问题,以及融像问题所诱发的弱视和斜视问题。若为单眼无晶状体眼,由于两眼像的大小相差太大,无法达到双眼单视目的,而且容易引起该眼弱视;若双眼无晶状体,选用框架眼镜后,使得放大率增加30% ,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在临床上应对无晶状体患者的屈光矫正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