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蛋白病 ( prion disease )
别名: 朊毒体病;蛋白粒子病;朊病毒病;朊蛋白病;海绵状脑病
解释 收起

概述: 朊毒体病(prion diseases)是一组由变异朊蛋白引起可传递的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亦称朊病毒病或蛋白粒子病。     人朊毒体主要包括Creutzfeldt-Jakob病( CJD),Gerstmann-Straussler病(GSS),kuru病及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这组疾病的共同特点是:     1.除新变异型CJD外,多为中年以上发病。     2.既有神经症状、如抽风、 共济失调等,又有精神症状、记忆困难、智能低下、 痴呆等。     3.进展迅速。CJD 85%在1年内发展为去皮质强直,GSS在2v3年内生活不能自理。     4.预后不良,CJD多于1年内死亡,GSS多于发病5年后死亡,FFI平均13.3个月死亡。     5.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以灰质为主的海绵状 变性,严重者可累及白质。但无任何 炎症反应。     6.实验动物可以传递。CJD冷藏的脑组织制成匀浆,接种于实验鼠脑内,1v2年后动物可以发病。但具有PrP基因突变者难以传递成功。GSS约50%可以传递,FFI已被传递成功。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CJD可能是人畜共患的新型传染病。朊蛋白 感染疾病与 艾滋病已经被看成是本世纪的全球性两大顽疾。研究人员曾两次获得医学最高奖,就足以说明研究本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朊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     朊毒体分动物及人类两种。二者研究进度不一。但是,其研究结果,几乎总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本组病患首先发现于欧洲,迅速延及世界各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性的海绵状脑病。     动物朊蛋白 感染疾病的发现先于人类。早在1732年,英国就发现了羊疫(亦称羊瘙痒病或痒病)。19世纪初叶,西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发现本病。直至1960年,才有人将羊瘙痒病的脑组织制成匀浆,接种在实验鼠脑内,并获得成功。为了增加奶牛的产奶量,英国曾应用患有羊疫的羊内脏作为动物蛋白饲料,而于1986年11月发现第1例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俗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当时,对其后果和严重性认识不足。至1995年12月BSE已超过15.5万头。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爱尔兰、阿曼、葡萄牙、德国、丹麦、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发现了BSE。     新几内亚东部山区,曾居住Fore少数民族。人口仅3万v4万,由于参加同类相食的宗教仪式。一年内竟有200人以上死于震颤和失调性步行。称此为Kuru。     美国NIH Gajdusek鉴于Kuru脑改变与羊瘙痒病相似处甚多,而将Kuru脑研磨后接种于猩猩脑内,13个月后动物发病。他认为该病病原体为一种特殊的慢病毒,称为非寻常性慢病毒。经过近20年坚持不懈的系统研究,发现CJD的病因是一种具有 感染性质的蛋白质引起,称此为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 SC或PrP CJD)。正常健康人中枢 神经系统内也有少量PrP,称此为PrP c。PrP为一种由单基因编码的膜结合性糖蛋白组成,而PrP SC系由正常PrP c转化而来。PrP c含量不高,却有重要功能。它能调节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并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信息通讯中发挥作用。而PrP c与PrP SC不论是分子量、空间构象等方面均有不同。由于Prusiner研究成果突出,并为广大学者接受和证实,荣获1994年Lasker奖和1997年Nobel医学奖。1996年底美国。Nature〃评出最有影响的十大科研成果中,第4条—成功地发现PrP SC是疯牛病和人CJD的病因―而永久地载入光辉史册。     我国朊毒体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CJD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仅为个案或数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报告,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研究,特别是中国预防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洪涛院士的积极倡导,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王新德教授积极组织下,于1987年在北京举办了有全国参加的 神经系统慢 病毒感染的专题讲习班。1988,1989年分别在郑州和丹东举办了全国性—慢病毒和早耉性 痴呆―的专题学术会议,并成立了慢 病毒感染的协作组。1991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和1992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辑部,分别在吉林和广州举办了神经科新进展全国学习班,郭玉璞、林世和曾作过有关朊病毒病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目前已成为国家科委,中国卫生部,省计委的资助课题,正在由单纯的症例报告发展为以神经病理、神经免疫组化、神经影像学、实验动物传递以及以PrP基因检测为中心的分子生物学等全方位的研究。随着国外对CJD,GSS,FFI等研究的飞速发展,预计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将有较快的进步。     1980年中山医科大学丘距世等在国内最早报告2例具有家族史,并经病理证实的CJD,1981年湖南医科大学谢光洁报告1例经脑活检证实的CJD;1986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涂来慧、周广智报告1例经剖检证实的CJD;同年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邓荣昆等报告一病程仅2.5个月的CJD;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赵延丰等报告1例脑电图有典型的周期性同步放电,病程为4个月的CJD,1987年协和医学院冯应琨报告了CJD的脑电图改变。1988年大连医学院赵炎等报告1例剖检证实的33岁CJD;198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郭玉璞等报告10例CJD的临床病理研究,其中4例为中国人,2例剖检,2例活检;其病理观察较为详细,讨论中着重指出CJD的海绵状改变广泛分布在大脑灰质,以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灰质的中、小锥体细胞区为最明显,而中央区的大锥体细胞则较轻,纹状体、丘脑和小脑分子层也相当明显;病程短者海绵状改变突出,神经细胞病变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并不明显,病程长者则相反。1992年兰州医学院王为民等报告5例经脑活检证实的CJD,讨论中指出其脑电图改变于发病后10周内均无周期性同步放电,而10周以后在5次脑电描记中竟有3次出现CJD典型的脑电改变。     1993年白求恩医大林世和等在国内首次报告1个家系2代5例GSS,经过4年的随访观察,最后对惟一存活例通过小脑活检证实了诊断。讨论中指出:
    ①我国确有GSS,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②对具有家族性的—橄榄脑桥小 脑萎缩―,或家族性CJD应加强随访,若在病程中发现进行性 痴呆和双下肢 肌肉萎缩者,应想到GSS的可能;
    ③PrP免疫组化对诊断十分有益;
    ④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进行PrP基因检测。     1994年林世和等报告了9例中国人CJD,国内第一次应用了以PrP抗血清为第一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并成功地进行了实验动物传递,从而使CJD的诊断更加确凿,赵节绪等及浙江医科大学张宝荣等报告了急性CJD。1996年林世和等发现1例国人CJD与 Alzheimer病并存。1998年江新梅等发表了国人CJD PrP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发现了Codonl29M/V的多态性。近来,林世和等报告了国人CJD的若干特殊性,注意这些特殊性,对于早期诊断CJD和防止医源性传播有一定意义。宋晓南等在国内最早对散发性CJD脑脊液进行14-3-3蛋白表达。林世和等对国人散发性CJD、GSS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者呈突触型,后者呈斑块型阳性。
    朊蛋白病(prion disease)是一类由具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由于这类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脑的海绵状变性,故又称为海绵状脑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非炎症性致死性疾病。
    自1995年英国发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 以来,迄今已在许多国家流行,新的人类海绵状脑病变异型的发现再次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极大重视。Prusiner研究证实,该类疾病是由一种既具有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非病毒性致病因子朊蛋白所致。PrP高度耐受高压消毒或甲醛溶液等常规理化处理,须采用特殊高压消毒程序或次氯酸钠(漂白粉)消毒。
    人类PrP由位于第20号染色体短臂上的PRNP基因所编码,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存在于正常细胞的PrP 和引起动物及人类朊蛋白病的PrP。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并无差别,但蛋白的空间构型不同,PrP 是一种细胞内膜结合蛋白,是保持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若PrP 基因发生突变,则可使可溶性的PrP 转化为PrP。PrP 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膜, 在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丝和斑块中也有发现,PrP 还可促进PrP 转化为PrP 。人体内PrP 的增殖可能是一个PrP 分子与一个PrP 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杂合二聚体(或三聚体),此二聚体会转化成两个PrP 分子,以后便依此呈指数增殖。人类朊蛋白病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外源性朊蛋白的感染,主要为携带朊蛋白的动物和少数的医源性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人人体, 而新近的研究结果提示消化道也可能是朊蛋白的感染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为遗传的朊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知的人类朊蛋白病主要有Creutzfeldt—Jakob病(CJD)、Kuru病、GerstmannStraussler综合征(GSS)、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
Creutzfeldt-Jakob病
    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最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 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故又称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c。rticostriatospinal degeneration)。临床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束或锥体外系损伤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为1/100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平均发病年龄60岁。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