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腹泻 ( viral infections diarrhea )
别名: 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
解释 收起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吐、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以轮状病毒(rotavirus)最为常见,其次为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 virus)、嵌杯样病毒(calici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亦可引起。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不同病毒引起的腹泻,发病季节略有差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好发于秋冬季;而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夏秋季多见;嵌杯样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等发病则无明显季节性。
    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临床表现相似,起病急,呕吐和腹泻是主要症状,有些病人可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水样便是其特征性表现,重者病人可伴脱水及代谢性中毒。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小儿症状重,而年长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或无发热。A组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潜伏期2~3日,起病急,除呕吐、腹泻外,常伴轻、中度发热,并有轻度腹痛、肌痛及头痛等,重者伴脱水及代谢性中毒。发热及呕吐一般2日后消失,但腹泻可持续3~5日或1周,甚至更长。B组轮状病毒感染多为成人,起病急、腹泻重,大量水样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鸣、乏力等。发热一般很少,多数病程在5~6日,少数持续2周左右。C组轮状病毒也主要侵袭儿童,临床表现与A组相似,但病程可延长。肠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被认为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个重要的病原体。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腹泻相似,但无轮状病毒腹泻重,而病程较长。
    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近期,诺如病毒在全球连续引起暴发流行,继欧洲、北美及澳大利亚之后,日本最近也暴发了25年来最严重的由诺如病毒引发的疫情。诺如病毒胃肠炎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以大龄儿童和成人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呕吐或腹泻及腹部绞痛。成人以腹泻更多见,而儿童以呕吐常见。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
   
    (二)查体要点
    有些病人有腹部压痛,吐泻重者可有脱水表现。
    病毒感染性腹泻(viral infections diarrhea)又称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此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中毒症状。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病程呈自限性。有多种病毒可引起胃肠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为诺沃克病毒(Norwalkvirus)和肠腺病毒(Entertadenovirus),其他如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也可引起腹泻,但不常见。因此这里重点介绍由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和肠腺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腹泻。
病原学
   
    (一)轮状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为双股RNA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球形,直径约70~75nm,有双层衣壳,内壳为22~24个从内向外壳呈放射状排列结构,犹如车轮状辐条(长10nm,宽6nm),电镜下完整病毒颗粒如车轮状,故称为轮状病毒。具有双层衣壳结构的完整病毒颗粒(光滑型)有传染性。单壳颗粒是只有内壳的不完整颗粒(粗糙型),直径约5nm,为不完整病毒,无传染性。
    轮状病毒基因组由11个双链RNA 片段组成,每个片段的分子量在(0.2~2.2)×106kD范围内,其总分子量为(10~12)×106kD。11个RNA 基因片段的分子量不一,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呈现独特的11条区带电泳图谱,称电泳型。轮状病毒的基因组11个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已确定,每个基因片段至少编码一个多肽,分别是3个核心蛋白、1个内衣壳蛋白、2个外衣壳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轮状病毒的第1、2、3及第6基因片段分别编码核蛋白VP1、VP2、VP3和内壳蛋白VP6,第4和第9基因片段编码外壳蛋白的VP4和VP7,第5、7、8、10和11基因片段分别编码非结构蛋白NS53、NS34、NS35、NS28、NS26。VP4和VP7决定轮状病毒的血清型,VP4决定的血清型为P型,VP7决定的血清型为G型。现已证实P型至少有20个血清型(P1~P20),G 型至少有14个血清型(G1~G14)。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根据基因结构和特异性,可以将轮状病毒分为A~G七个组和两个亚群(
    Ⅰ和
    Ⅱ)。A组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人类主要感染该组病毒。B组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该型迄今仅限于中国内地流行,1984年由我国学者洪涛首先从成人腹泻患者粪便中发现C组仅在个别人中发现,主要流行于猪群中,目前还不能确定其重要性。D~G组仅与动物疾病有关。亚群
    Ⅱ比亚群
    Ⅰ多见。
    A组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 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或数周,耐酸、耐碱,56℃1小时才可使其灭活。用胰酶处理可增强其感染性。因此,在分离病毒时常预先用胰酶处理。可引起人类腹泻的三组轮状病毒仅A组和C组的某些病毒株可在特定细胞内复制。B组成人轮状病毒很不稳定,极易降解,组织培养尚不成功。
   
    (二)诺沃克病毒
    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诺沃克地区的学校内发生了急性胃肠炎暴发流行。1972年用免疫电镜从这些患者粪便标本中找到了病毒颗粒,命名为诺沃克病毒。以后世界各地陆续发现相似病毒颗粒,均以发现地名命名,现称之为诺沃克样病毒。分类上归于嵌杯病毒科(Caliciviridae),诺沃克样病毒属。诺沃克病毒是第一个被证实能引起人类胃肠炎的病毒。
    诺沃克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5~35nm,无包膜,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基因长度7642nt,G+C占48%。有三个开放读框(ORF),ORF1(146~5359nt)编码1738个氨基酸具有RNA聚合酶性质的非结构蛋白前体,其分子量为193.5kD,ORF2(5346~ 6935nt)编码与病毒衣壳蛋白相关的530个氨基酸多肽,分子量约为57kD,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ORF3(6938~7573nt)可编码212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22.5kD。根据RNA聚合酶区核苷酸序列分析,将诺沃克样病毒分为两个基因组,基因组
    Ⅰ以诺沃克病毒的原株NV68为代表,基因组
    Ⅱ以雪山病毒为代表。这些病毒有其共同特点:
   
    ①从胃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颗粒;
   
    ②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上无区别;
   
    ③细胞培养不能生长; 
   
    ④具有RNA 基因组;
   
    ⑤在氯化铯溶液中浮力密度为1.33~1.41g/cm3
   
    ⑥单一原始型的病毒蛋白分子重量接近60000kD。
    诺沃克样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抵抗力,耐乙醚、耐酸、耐热。在pH2.7的环境中可存活3小时,冷冻数年仍具有活性。60℃,30分钟不能灭活,但煮沸后2分钟病毒失活,含氯10mg/L,30分钟才能灭活。
   
    (三)肠腺病毒
    根据红细胞凝集特性将腺病毒分为A~F六个亚群,F组的40型、41型和30型可侵袭小肠而引起腹泻,故称肠腺病毒。肠腺病毒是继轮状病毒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第二个重要病原体。
    肠腺病毒是双链线形DNA病毒,长约34kD,核心有衣壳,无脂性包膜。其形态与普通腺病毒相同,呈20面体对称,直径70~80nm,核心40~45nm。与普通腺病毒不同的是肠腺病毒很难进行组织培养。
    肠腺病毒对酸、碱及温度的耐受能力较强,在室温、pH 6.0~9.5的条件下,可保持其最强感染力,4℃70天、36 ℃7天病毒可保持感染力不变,但在56℃环境下经2~5分钟即灭活。腺病毒由于不含脂质对脂溶剂如胆盐等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肠道中存活。对紫外线敏感,30分钟照射后,丧失感染性。对甲醛敏感。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7 预防 展开
8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9 预后评价 展开
10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1 最新进展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诊断依据 展开
14 相关课件 展开
15 相关药品 展开
16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