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 dengue fever )
解释 收起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播媒介是伊蚊。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含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根据包膜抗原不同,可分为4个血清型,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多由
    Ⅱ型登革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疼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可发生大出血和休克,病死率较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血管内溶血,多发生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其他并发症有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脑膜脑炎,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眼部病变等。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灭蚊和防蚊。暂无可供现场应用的疫苗。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季节性(夏秋雨季)。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出血热(denguerhagic fever)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特征为发热2—5天之后突然加重,多个器官发生出血和或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病死率高。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流行病学 展开
3 实验检查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并发症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