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
发热,全身
肌肉、骨、
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
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4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者自病程第4~5天出现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antibody),2~4周达高峰,低滴度可长期存在;第8~10天出现中和抗体(neutralizationantibody),2个月达高峰,在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第2周出现补体结合抗体(complement fixation antibody),1~2个月达高峰,3个月后降至较低水平,维持时间较短。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白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质中增殖,可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C6/36细胞株来分离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存活8年以上。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