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
(A)、乙
(B)、丙
(C)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动物中广泛分布,也能在动物中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为: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流行一般发生在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感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原有慢性疾病患者。每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在人群中总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季节,有流感病人接触史;近期本地区或邻近地区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明显增多。
2.主要症状流感潜伏期一般1~3天,起病突然而变化快。多为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8~40℃ ;头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以及全身无力;可有厌食、恶心;伴有轻度咽痛、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少数病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多见于原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和小儿患者。
(二)查体要点
病人多呈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咽部轻度充血;肺部呼吸音粗,散在干啰音。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并易于发生抗原变异,使人群重新易感而导致新的大流行。临床表现以高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等中毒症状明显,而上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幼儿及老年患者常因并发肺炎而预后较差。
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在健康年轻患者中多呈良性经过,较少出现并发症;但在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中则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甲型极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一种RNA病毒,该病毒多呈球形,有的毒株则呈丝状,直径一般介于80~120m之间,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nm。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及核心三部分,核心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单股负链RNA,具有型特异性。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它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并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病毒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主要是协助释放病毒颗粒并促其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此外还能促进病毒颗粒的播散。血凝素因能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它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分为人、猪、马以及禽流感病毒等,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分为甲
(A)、乙
(B) 和丙
(C)三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鸟类、猪等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此外,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国际通用的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以下6个要素:核蛋白抗原型别(用ABC表示);宿主来源(若宿主非人类来源);发现地区;毒株编号;分离年份;如果是甲型流感,还需在括号内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注明亚型,表示为HnNn,其中H 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n为型代号。例如1997年在我国香港从鸡和人体内分离到的两种H5N1型流感病毒,分别表示为A/Chicken/Hongkong/220/97 (H5N1)和A/Hongkong/156/97 (H5N1))。
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和显著的特征,由于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导致流感反复流行。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极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所引起的流感流行最为广泛和严重,乙型常引起爆发,丙型则多引起散发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