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
(一)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1.生成减少(1)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见表6-7-1。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
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某些先天性
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3)异常免疫和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
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1.免疫性因素
中性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破坏,见于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非细胞毒药物或病原微生物(如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
中性粒细胞在脾内滞留、破坏增多。
(三)
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1.
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粒细胞总数并不减少,故多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2.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如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滞留于肺血管内;脾肿大,滞留于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