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图1),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伪足形成较少见,在不适宜环境中可形成假包囊。虫体通过吞饮、吞噬等获取营养。滋养体寄生在人结肠并以纵二分裂法繁殖。滋养体随
腹泻便排出,在室温下可存活8天;土壤中可存活7天。人因食入被滋养体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
感染,也可由苍蝇等传播。本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尤其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感染率更高。儿童多于成人,10岁以下的儿童更为多见。
感染率各地不同。我国曾调查抚顺、北京、上海、台北、汉中、阆中、兰州等地,
感染率0.2%v9.4%。近年调查济南为0.5%,太原0.15%,承德0.2%。美国大学生0.16%,农村居民0.3%,新奥尔良门诊患者1.2%;哥伦比亚2.0%v13.5%;新几内亚4.7%;墨西哥儿童21.3%;前南斯拉夫8v10岁小学生40%。小鼠动物模型研究表明,人毛滴虫可引起肠黏膜充血、
水肿与
炎症反应,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淋巴滤泡小
脓肿形成。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在肠道共生细菌存在下,虫体大量繁殖,黏膜损害明显加重,
腹泻次数增多。毛滴虫的活跃运动,造成强烈的机械刺激,引起腺体分泌亢进。虫体具有较多的溶酶体,内含丰富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大量虫体释放的溶酶体酶,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
变性、坏死,出现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