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肾结核继发对侧
肾积水是
肾结核的晚期并发症,病人的全身情况较差,病情比较复杂。在继发对侧
肾积水的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
肾结核的治疗;
②
膀胱结核、
膀胱挛缩的治疗;
③肾和
输尿管积水的治疗。由于
肾结核引起了对侧
肾积水,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如何保留和恢复积水肾的功能将是处理疾病的核心,治疗的先后顺序应根据积水肾的功能情况来决定。
如果
肾积水较轻,肾功能及一般状况较好,能耐受手术,
尿素氮在18mmol/L(50mg/dl)以下,可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先作
肾切除,待
膀胱结核好转后,再处理对侧
肾积水。根据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4例
肾结核对侧
肾积水的治疗结果,不足1/3的患者在结核
肾切除后,
膀胱结核逐渐愈合,
肾积水好转或无明显变化,不需进一步处理。如果
肾积水梗阻严重,伴有肾功能不全或继发
感染则应先解除梗阻挽救
肾脏功能,待肾功能及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结核
肾切除。但
肾积水常与挛缩
膀胱并存,挛缩
膀胱的
结核病变多较严重,一时难以治愈,影响了
肾积水的处理。近年来由于采用了短程
化疗抗结核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膀胱挛缩行肠
膀胱扩大术时,
膀胱
感染及未完全愈合的结核并不列为手术的禁忌证。Dounis(1979)报道的51例
膀胱结核挛缩患者,行结肠
膀胱扩大术时,51例均尚有
膀胱刺激症状,19例有
血尿,14例有
感染。
膀胱挛缩时因
输尿管口狭窄及反流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只要肌酐清除率不少于15ml/min,仍可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施行了肠
膀胱扩大术后,肾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尿失禁及
膀胱颈、
尿道狭窄者则不宜行肠
膀胱扩大术,而应行尿流改道术治疗。
肠
膀胱扩大术最初采用末端回肠,以后改用一段隔离的、带有血运的乙状结肠与挛缩的
膀胱吻合以增大其容量,如积水侧
输尿管下端有梗阻及闭合不全,则可将
输尿管切断,吻合于肠襻上。1965年Gil-Vernet主张采用盲肠及末端回肠与
膀胱吻合,采用回盲部的优点为盲肠或结肠排尿较回肠有力,发生尿淤积的程度较轻,黏液分泌也少,采用盲肠扩大
膀胱时,
输尿管移植于回肠可利用其回盲部瓣膜防止尿液反流,此外回盲部的蠕动方向为顺蠕动,术时容易定位,且无溶质吸收现象(Dounis,1980),故现认为用回盲肠或结肠扩大
膀胱是较好的方法。
手术前患者应接受至少4周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结肠时应先作钡灌肠以除外结肠憩室。术前必须作尿流率检查,女性尿流率低者可采用
膀胱颈扩张并于3及9点处将
膀胱颈切开;男性则应于手术前3周经尿道手术将
膀胱颈切开,切开
膀胱颈时,应注意避免引起尿失禁。
术前要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术前48h口服
新霉素1g及
甲硝唑(灭滴灵)200mg,3次/d,并于清洗结肠后留置500ml 5%聚乙烯酮碘溶液(Providone-iodine),手术时只切除
膀胱顶部,尽量少切
膀胱,如果要作
输尿管回肠吻合,吻合要在结肠
膀胱吻合前施行,否则将增加手术的困难。肠切除前,静脉滴注
庆大霉素160mg。术中常规用大网膜覆盖吻合口以减少合并症、漏尿。
肾和
输尿管积水:肾和
输尿管积水的治疗决定于引起梗阻的原因,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无
膀胱挛缩,如果
膀胱无挛缩,而仅有
输尿管口或下段狭窄,则治疗同
输尿管下段狭窄。如果
膀胱有挛缩,则治疗按
膀胱挛缩处理。
肾、
输尿管积水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已发生无尿,挛缩
膀胱不适于肠
膀胱扩大术者,可采用尿流改道术,常用的尿流改道术有
输尿管
皮管造口术和肾造口术,手术方法比较简单,在作
输尿管造口前,应用局部
皮肤做成皮瓣,而不需要在
输尿管中放置导管,
输尿管积水过重可引起
输尿管迂曲,迂曲本身又可引起梗阻,在这种情况下应切除迂曲的
输尿管。
输尿管
皮管造口一般是永久性的,不能于改道后再恢复原状。肾造口术多为暂时性的,待切除结核肾,
膀胱结核愈合后,再治疗
输尿管下端狭窄性病变。肾造口术有时也可作为永久性造瘘。回肠
膀胱是常用的尿流改道方法,即采用一段隔离的回肠,
输尿管移植于上,并于腹壁作回肠造口引流,一般用于全身情况较好,
输尿管
皮管造口引流不畅的病人,在只有1个肾的情况下,回肠
膀胱并不比
输尿管
皮管造口优越。其他尿流改道手术如
输尿管结肠吻合术,由于容易产生上行
感染和高氯血症性酸中毒,已不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