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囊良性肿瘤原属少见病。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B超技术在胆道外科的普遍应用,
胆囊良性肿瘤的检出明显增多。据国内不完全统计,
胆囊良性肿瘤占同期胆囊切除病例的4.5%v8.6%。
胆囊壁
良性肿瘤的命名比较混乱。在既往的文献中,将
胆囊良性肿瘤笼统地称为
乳头状瘤(papilloma)或
息肉(polyp)。日本学者则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近年来,在国内常习惯称为
胆囊息肉样病变(
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上述命名均不甚完美。实际上,日本国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还包括
胆囊癌。
胆囊良性肿瘤又不完全是
息肉样病变。因此上述命名仅仅是形态学和影像学的诊断术语。
胆囊良性肿瘤包括
胆囊良性肿瘤和肿
瘤样病变。两类病变在影像学和形态上非常相似,因此很难鉴别,确切的诊断要依靠组织学的检查。
胆囊良性肿瘤的分类也很混乱,迄今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分类方法。Christensen(1970)报道了180例
胆囊良性肿瘤,并做了较合理的分类(表1)。他将
胆囊良性肿瘤简单地分为
良性肿瘤和假瘤两大类。假瘤系指外观像
肿瘤的非
肿瘤性病变。这种分类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简单明了,多次被后来的文献引用。
小塚贞雄(1982)将胆囊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分为5种:
①
炎性息肉;
②胆固醇
息肉;
③增生;
④所谓的
乳头状瘤(
腺瘤);
⑤癌。该分类不够系统,并且包括恶性病变,超出了本节要求的范围。
白井良夫(1986)报道196例
胆囊隆起性病变并进行分类(表2),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并将以往所谓的
腺瘤分为
腺瘤(真性
肿瘤性病变)和过分化性
息肉,后者不是真正的
肿瘤,其中,固有上皮过分化性
息肉由类似于胆囊固有上皮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轻,间质比较丰富,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性好,无明显界限,由于所有病例的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故认为它不是真正的
肿瘤。化生上皮型是以化生上皮为主体,相当于以往的
腺瘤样增生或无蒂
腺瘤。武藤首先命名过分化
息肉,其概念实际上为增生性
息肉。白井良夫提出诊断
腺瘤有3条标准,即当细胞异型性强,腺管密集(典型时为背靠背排列),与周围黏膜移行突然时方被诊断为
腺瘤。
综上所述,
胆囊良性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尚有争议,诊断标准不同,分类也很混乱,国内还没有该方面的报道。医疗实践中还是以
良性肿瘤性病变和非
肿瘤性病变(或称为假瘤)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良性肿瘤以
腺瘤为主,非
肿瘤病变以胆固醇
息肉为最多见。在西方国家中,腺肌瘤样增生也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