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脾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无定论。据血流动力学和人工血流循环模式研究认为,首先是动脉正常修复因素与损伤因素失去平衡,后者占了优势。其次,脾动脉部分狭窄,虽无损伤动脉壁因素,但亦可导致
动脉瘤发生。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静脉压力明显增加,管壁扩张,表现为屈曲绕节状,甚至呈瘤样扩张;同时脾脏本身也可有静脉窦扩张及纤维组织增生。这样势必导致脾动脉压力增高,管径增粗,管壁硬化,纤维
变性,动脉壁厚薄不均,增厚处管径狭窄,薄弱处则出现囊性扩张以至形成
动脉瘤。
脾
动脉瘤大体所见,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脾动脉囊性扩张或球形扩张,直径为0.6v3.0cm,平均2.0cm。镜下所见为血管硬化,脉管中层纤维化或坏死,内层弹力纤维钙化、重叠、破裂,甚至消失。
根据瘤体发生的部位可分3型:
①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脾脏5cm以上;
②近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脾动脉分支上,甚至伸入脾实质;
③中间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及分支之间,此型多见。
脾
动脉瘤绝大多数为单发,多发者则瘤体较小。瘤体直径在2.0cm以上者即有破裂危险。脾
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约为3%,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较高。破裂前动脉壁先有裂隙,继之出现局部血肿。如过程缓慢,血肿不大,时间稍久即可与周围形成粘连。如存在腹压增高因素、外伤、
血压升高等情况,即可诱发瘤体破裂。
【病因】
病因:一般认为,脾
动脉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先天性动脉组织缺损 Casgrove于1947年根据病理检查认为,脾动脉中层组织及弹力纤维层的萎缩和缺损是造成脾
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脾
动脉瘤可与机体其他部位
动脉瘤同时存在,如常见的
主动脉瘤和
颅内动脉瘤。但这种多发性
动脉瘤仅占脾
动脉瘤全部病例的10%左右。因此,先天性动脉结构缺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的发生原因。有作者提出所谓中央型纤维发育不良症(medial fibrodysplasia)是脾
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
3.动脉硬化 Owens收集的159例脾
动脉瘤中,96例(60%)脾动脉有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内膜透明
变性或钙化,脾动脉呈蜿蜒扭曲状,多为耉年病人。
4.外伤 尤其上腹部穿透性损伤或枪弹伤,如伤及脾动脉,可引起本病。
5.妊娠 妊娠与脾
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据统计,脾
动脉瘤多发生于妇女,发病率可高于男性2v4倍,尤其多次妊娠的妇女。约20%的脾
动脉瘤患者为妊娠期妇女,这足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是否因妊娠期内分泌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引发动脉病变,还不能完全肯定。
7.脾动脉炎 全身性
大动脉炎或单纯脾动脉炎引起动脉壁玻璃样
变性,甚至纤维素性坏死,管壁脆弱,易发生局部性动脉壁扩张,渐可发展成脾
动脉瘤。
综上所述,脾
动脉瘤的形成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女性,尤其多次妊娠妇女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段志泉(中国医科大学)
】描述为:"> 脾
动脉瘤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或疾病相关:
①妊娠:以妊娠妇女居多,并以多产妇为常见。容易破裂,破裂率高达20%~50%。与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脾动脉壁弹力板和弹力纤维形成异常、全身血容量增加等有关。
②
动脉瘤的形成。
④损伤:胰
动脉瘤。另外血管的介入治疗可直接损伤血管壁导致
动脉瘤的发生。